前院西麵是節孝祠,設立著曆代烈婦、烈女牌位,有代王夫人、漢王霸妻、明節婦14人、烈婦6人、烈女2人;民國節婦300人、烈婦18人、烈女4人。
前院正北為戟門,戟門兩側是便門。戟門建築奇特,由明間、次間、稍間構成寬敞的房屋,四角有垂柱。舊時,考為秀才以上的人均要到文廟拜謝孔子。萬仞坊前的廣場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地方,有身份的人才能走萬仞坊欞星門的正門,經過禦帶橋、戟門到大成殿朝拜孔子。一般人隻能走次門、便門。
泮池東西各有三座古建築,東麵的叫“名宦祠”,是曆代名宦的牌位,近50位;西麵的叫“鄉賢祠”,是曆代賢人的牌位,也近50位。
中院正北為大成殿,是明代成化年間擴建的。建築為單簷歇山頂,麵寬7間,進深5間,為九踩單跳三下昂鬥拱,並有金元時期的45度斜拱。補間和明間三垛、次間兩垛、稍間和進間各一垛。明間、次間隔扇窗雕刻精致,分別有三絞燈球六碗、五絞四卦攢橄球紋、雙絞四碗古老錢等窗扇圖案。殿內為八卦攢頂,木雕藝術和鬥拱結構在我國也十分稀有。八卦攢頂顏色鮮豔,不落灰塵,相傳上有避塵珠。大成殿正脊中有刹,兩邊有大吻,垂脊有獸,戧脊有仙人,均為色澤富麗的琉璃製品,工藝極為精巧。大成殿正中是孔子塑像,左右分別是曾子、孟子、顏子、思子。大殿前設露台、雕欄。甬道上石雕是五爪團龍,雕欄大部分是石雕團龍、草龍。
中院東西各有15間廊房,東廊房有先賢牌位39個,先儒牌位30個。西廊房有先賢牌位40個,先儒牌位31個。
大成殿後邊是敬一亭,麵寬3間,進深3間,四周有圍廊,過去用來陳列孔子祖先的牌位。
大成殿後院東北部是崇聖祠,東西北各3間,是嘉靖時的建築,殿內祀啟聖王、詒聖王、肇聖王、裕聖王、昌聖王等,並有先賢、先儒牌位十個。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俗稱白塔,坐落在代縣人民政府大院內。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光緒《代州誌》記載,阿育王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當時叫毗緒,又叫龍興,是木塔結構;唐會昌二年(842)滅佛毀塔;大中元年(847)重建,改龍興為圓果。宋元豐二年(1079),塔因雷電焚毀,崇寧元年(1102)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元兵南下時,州人舉火燒焚。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為磚塔。
該塔為圓錐形,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麵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塔身建於台基的正中央;塔座平麵圓形,磨磚砌成,周長66米,塔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
塔身上施曲尺形須彌座,座上承刹杆,磚作相輪13層(重修時隻剩十一層)。上覆蓋盤,中連金頂寶珠,造形秀美,穩健挺拔,磚雕藝術高超,是我國藏式塔中的佳作。康熙二十年(1681)地震,毀塔頂端9尺餘,三十三年(1694)補修,並增修了盤蓋金鐸和七層金頂寶珠。光緒十八年(1892)地震,致塔頂金頂寶珠傾斜。
阿育王塔內部中空,有佛像、經書。過去有進入塔內的密門,日寇侵入代縣時,寺中僧人為保護阿育王塔,便封死了塔門。
“鍾樓”與鼓樓相得益彰的是代州鍾樓。鍾樓位於代州古城東街路北,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鍾樓台基呈正方形,邊寬15米,高5米,磨磚砌成。台基上建樓,樓為二層三簷,十字歇山頂,下一層施重簷,高14米,下層有回廊,樓亦呈正方形,每麵寬11米。
鍾樓上懸金大定十八年(1178)鑄造的鐵鍾一口,鍾口直徑1.66米,鍾上有銘文,鑄有“金大定二十八年歲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
據明成化十四年(1478)十二月《邊靖樓記》碑文:翼七載春三月,侯卜衛之左右陣地,築台建樓,設鍾鼓為兵民之警也。據此記載及鍾樓之建築特點,鍾樓和鼓樓都是明洪武七年(1374)建。明萬曆和清康熙、鹹豐年間均有維修。
“州衙署”州衙署位於代州古城東街,現為縣委、縣政府大院。衙署坐北向南,為明清州署治所,清初擴建。現存建築有衙門、二堂、三堂。大堂已拆,原建麵寬5間、進深5間、柱粗兩圍,鬥拱規整。大隔扇、青灰筒板瓦蓋頂,有大吻大獸。1975年拆毀。二堂、三堂均麵寬3間、進深3間、前有廊子,兩旁有廂房,柱粗合抱,青灰筒板瓦蓋頂。
“武廟”俗稱老爺廟,位於代州古城西南街。建於元天曆二年(1329),廟內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改為關嶽廟。廟坐西向東,門前有牌坊五楹,中題“壯穆忠武”四字。牌坊後高台五楹,中楹即為廟門。台對麵築為露台高5尺,護以雕欄,其雕刻精細,圖案秀麗。台上建大殿五楹,單簷殿頂,三昂鬥拱,前覆神棚,突出殿外,結構古老奇巧,造型美觀。中懸橫匾“天日同昭”,為明代邑人孫傳庭所題,左右各祀古代名將十二人,南北兩屋壁畫精細,線條流暢,著色莊重,造型別致。屋外護以欄柵。內院高樓5間,祀關帝三代祖考,其建築奇特,塑像有別。左右廂房,專供廟僧居住。
“兵備道署”位於古城西大街北,明為雁平道署治所,明洪武初置守備,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設雁門道,轄理雁門、寧武、偏關三關。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為兵備道,置兵備別使,轄廣武、平型、北樓三備禦。清沿明製,改為雁平兵備道署治所,轄大同、朔州、寧武三府和忻州、代州、保德三州。兵備道署建築規模宏大,正堂5間,前為露台,夾以甬道,中為儀門,前為大門,皆3間。其外有坊曰“觀察”,複為通道,直達大街。正堂之後為5間退堂,東西各辟軒亭,為宴集賓客之所。臨內宅有樓,登之可以眺遠,規模整齊,十分壯觀。現為代縣烈士陵園。
“振武衛署”位於古城東大街北,為明代振武衛署治所,“以地密邇雲朔,接壤沙漠,開置振武衛,轄六千戶所”。衛指揮使司置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一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振武衛署建築大部被毀,現存大堂及東西配房。
“將軍廟”位於古城邊靖樓西,又名武安君廟、李牧廟,院分四進,山門為四柱五樓牌坊,前院東西配殿各2間,正麵建過殿3間。二院東西配殿各6間,過殿為一簷二層3間,底層通甬道,上層為樂樓。三院東西配殿各7間,正麵建將軍殿5間,後殿坐南向北,前殿坐北向南,進深均為3間。後院有東西配殿各3間,正麵建後大殿,麵闊5間,進深3間,懸山頂。宋代著名文學家司馬光拜謁將軍廟後寫到:“椎牛餉壯士,拔距養奇才。敵帳方驚避,秦金已暗來。旌旗移幕府,荊刺蔓叢台。部曲依稀在,猶能話郭開。”
“城隍廟”位於古城西北街,一進兩院,中設過殿。過殿麵闊3間,進深3間。前院開正門,兩側建廊式配殿各3間。後院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麵闊5間,進深3間,單簷懸山頂。明代詩人孫繼魯寫詩讚曰:“城隍城隍年年拜,廟宇煌煌久不衰。今日黃表焚作善,明朝做鬼也不哀。”
“財神廟”位於古城東大街路北,分前中後三院。山門為懸山頂小樓,前院築百米甬路,建有二層樂樓3間,底層通過道,兩側配小暗房。中院東側配房6間,正麵建大殿,前殿坐北向南,後殿坐南向北,各為3間。後院兩側各建配房3間,正殿麵闊3間,進深3間,前設抱廈。正殿內塑趙公元帥像。“莫貪財物聚無多,即便金銀用馬馱,來生也得空空過。隻要見利知縮手,今生不會缺錢花。”
“慈雲庵”位於古城東南街,明天啟元年(1621)建,後遭毀。現存正殿,麵闊3間,進深3間,內塑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聖”坐像,殘存壁畫17平方米,均係明代早期原作。塑像造型圓潤,形象逼真,壁畫色彩鮮豔,內容生動,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文昌祠”位於古城東大街北,坐北向南,碑載:“金碧輝煌”、“丹青絢爛”。現存正殿,麵闊5間,進深3間,前設抱廈。單簷歇山卷棚頂,灰色筒板瓦覆麵,周以綠琉璃瓦剪邊,殿前築月台雕欄。文昌祠過去是州中學子祈拜之處,現被廣電中心占用。
“周玳官邸”位於代州古城東南街,建於30年代。官邸總體平麵呈長方形,占地4000平方米。周玳官邸分前後兩院,均為四合式。前院有過庭5間,東西配房各3間,南房5間。後院正麵為5間藏書樓,單簷硬山頂,東西配房各3間,均為磚木結構,磚雕精細,古樸典雅。院西設花園,有六角亭一座。整個建築工藝精巧,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代縣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民國年間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