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林立堡壘(1 / 1)

明朝的軍事家們為了加強雁門關防禦縱深,在雁門關內修建了“三十九堡十二聯城”等城堡。

“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中的有些城堡在漢代就已出現,宋代得到大規模修複,至明朝時達到頂峰。據縣誌記載,雁門關內的“三十九堡”為:馬站、古城、大茹解、七裏鋪、下田、上田、花莊、宇文、長郝、官院、堡子、土堡、趙村、徐村、泊村、沿村、小茹解、平城、二十裏鋪、門王、下社、磨坊、樸村、赤土溝、馬村、三家村、望台、鹿蹄澗、高村、金盤、選仁、東章、黑山莊、陽明堡、上館鎮、峨口、聶營。至明朝中後期,由於多數堡鋪坍塌,遂於各險要處又建起十二座較大的城堡,它們分別是:陽明堡、七裏鋪、馬站、西關、北關、東關、平城、磨坊、十裏鋪、二十裏鋪、段村、棗林。

這就是雁門關下著名的“三十九堡十二聯城”,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明堡”位於縣城10公裏處,原名羊頭城,後改名為陽明堡,據傳為紀念晉大夫羊舌叔向而建。相傳晉國時,陽明堡一帶久旱無雨,泉斷水盡,草木枯死,盜匪四起,民不聊生。一天,晉大夫羊舌叔向押解一批犯人路經此地,見狀甚為痛哀,一麵差騎疾報京都,一麵組織人員祈雨。可當地百姓個個麵如菜色,無法相助。羊舌叔向急命犯人來祈,若祈下雨來就免罪釋放。犯人們便在烈日下燒香焚表,伏地叩求,不日,果真降了一場透雨。於是幹裂的土地解涸,草木重新萌生,十裏花香鳥語,樓鈴叮咚,萬民得到拯救。羊舌叔向卻因釋放了犯人被國君處死。百姓為了紀念他,起土築城,名曰“陽明堡”,修了廣濟寺、羊舌祠。羊舌祠,現存後殿9間,懸山頂,前設抱廈,卷棚頂3間,磚木結構,東西配殿各5間,硬山頂,清代建築。羊舌祠大夫殿,麵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祠內原有壁像、壁畫、碑記,現大部已毀僅留少部碑記,殘缺不全,大殿建築保存完好。

宋治平二年(1065)築堡。明清均有修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光緒帝和慈禧太後西逃時曾路居此堡。

“七裏鋪堡”位於縣城西3.5公裏,曾為驛站,宋治平二年(1065)築堡。唐末晉王李克用、唐雁門節度使李國昌、代州刺使李克讓、李克用養子李存孝等均葬於這一帶。五代時曾建有柏林寺,晉陵古柏為古雁門著名八景之一。

“馬站堡”位於縣城西8公裏,曾為驛站,宋治平二年(1065)築堡。現堡內存有敵樓一座,叫馬站北樓。馬站北樓,北高南低,呈長方形。樓建在5米高的台基上,有3間,硬山頂,設有鍾、鼓二樓。馬站堡,有東西堡門,原有南樓、北樓,麵積7萬平方米。西門已殘,寬3.3米,高6米,深8.9米。堡牆高7米,寬4米。堡門有“祥雲”二字,西小樓有“眼光洞”三字。東麵有“純陽宮”三字,壬申秋月造。純陽宮右有“春秋筆”,嘉慶(1796—1820)年間敬立。

“平城堡”位於縣城2.5公裏處,據《代州誌》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將雁門關北麵之民內遷,而將大同東15公裏之外的平城縣之民遷往這裏,故名,並築城堡。明萬曆十九年(1591)重修,曾名清平堡。

“磨坊堡”位於縣城7.5公裏處,因在這裏做過磨麵作坊而名。宋治平(1064—1067)年間建城堡,明萬曆十九年(1591)重修,曾名清淳堡。

“十裏鋪堡”位於縣城東5公裏處,曾因為驛站而得名,明萬曆(1573—1620)年間修築,現遺烽火台一座。

“棗林堡”位於縣城15公裏處,曾名棗戶城、棗雲。《寰宇記》載:“隋圖經初築此城,以地多棗樹為名。”明萬曆年間重修,現存城堡遺址。

“二十裏鋪堡”位於縣城東10公裏,曾為驛站故名。城堡築於宋治平年間,明萬曆年間重修,現有堡牆遺跡及一座烽火台。

“段村堡”位於縣城12.5公裏處,曾名清熙堡,宋治平年間築堡,明萬曆年間重修。現遺有殘缺堡牆。

以上各城堡,再加上西關、東關、北關,共是十二座城堡。

那是一種怎樣的氣勢啊。在雁門關下森林般突兀而起四十餘座城堡與代州古城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禦線。這些城堡連同雁門關上那些閃光的壁壘,都是大明朝企圖千秋萬代的堅固屏障。但就像曆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樣,這些堅固的設施並沒有使明王朝永遠歌舞升平。明王朝已隨著歲月的風沙消失得無影無蹤,隻留下這些斷壁殘垣讓後人陷入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