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名將傳略(1 / 3)

曆史上,在雁門關周圍活動過的名將多達幾十位,但由於篇幅所限,本書僅重點介紹以下幾位:

“李牧”《史記》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李牧在防守邊關期間,“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將士”,並約束部下,“匈奴入盜,勿戰,唯守戍地,違令者斬”。匈奴多次來犯,李牧都堅守不出。由於糧草不濟,匈奴隻能無功而返。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傳出話來,說李牧是個膽小鬼,連李牧手下的兵士們也認為李牧是怯敵畏戰。消息傳到趙國都城,趙王大怒,嚴詞責問李牧為何不敢出戰。事後李牧仍充耳不聞,還像過去那樣嚴守不出。趙王無奈,於是一道嚴旨,將李牧貶為庶民。李牧離開邊關後,匈奴再次犯邊,趙軍出戰多次失利,邊關告急。

趙王不得不重新起用李牧,李牧卻托病不出,“趙王乃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李牧重新鎮守邊關後,仍采用以前的戰術,匈奴占不到趙國絲毫便宜。李牧一方麵堅守不出,一方麵加緊訓練士卒,積極備戰。等一切都準備好了,李牧便設計引誘匈奴前來,“匈奴小入,牧佯北不勝,以數十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時期,李牧被調入內地,攻燕抗秦,屢有戰功,被封為武安君。趙王遷七年(前229),秦使大將王翦攻打趙國,李牧率兵拒之,秦人不得入。後秦使反間計,李牧被趙王屈殺。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

明代代州詩人王鑰曾寫詩讚道:“嗚呼將軍不世出,生當戰國幹戈日。三軍設伏鬼神機,一掃胡塵雷電疾。千古代人仰威風,春秋報賽酬神功。旄頭昨晚九霄朝,保障思君過夜中。”

“李廣”李廣,隴西成紀人,即今甘肅省秦安縣人。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廣家世世善射。孝文帝時,匈奴大舉進攻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因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漢景帝時,為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出名。

有一次,李廣與匈奴大軍突然相遇,時李廣僅帶百餘騎兵,而對方有數千騎。匈奴人看見李廣,以為是誘騎,不敢向前。李廣身邊的士兵也非常害怕,皆欲逃走。李廣說:“吾去大軍數十裏,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敢擊我。”說完,命令士兵們前進,至匈奴二裏許停下,令曰:“皆下馬解鞍。”胡騎果然不敢出擊。有一位騎白馬的胡將出來,李廣立刻上馬迎戰,翻身一箭將來將射殺,然後返回陣中。這時天色已暗,胡兵終不敢擊。夜半時,胡皆引兵而去。

漢武帝時,李廣為未央宮尉,後升為驍騎將軍,率大軍翻越雁門關,北擊匈奴。漢以馬邑誘敵,李廣軍埋伏於馬邑城旁。單於覺之,逃走,漢軍無功而返。幾年後,李廣再次出雁門北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受傷被俘。單於素聞廣賢,曾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匈奴將受傷的李廣置於兩馬間,押往後方。行十餘裏,李廣乘馬上的匈奴兵不注意,突然躍上對方的馬背,奪其弓,向南疾馳。匈奴百餘騎追來,李廣張弓搭箭射殺前麵的追兵,得以逃脫。返漢後,李廣因兵敗,被謫為庶人。元朔六年(前123),李廣複職為後將軍。元狩四年(前119),李廣隨大將軍衛青出塞北伐,因迷路,誤軍情。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遂引頸自刎,廣軍皆哭。百姓聞之,老壯皆垂泣。

李廣一生清廉,曆七郡太守,前後40餘年,家無餘財。平時凡得賞賜,皆分於部下。領兵到水絕處,見水,士兵們不盡飲,自己絕不近水;士兵們不吃飽,自己則嚐也不嚐。李廣治軍寬緩不苛,士兵樂為之用。李廣身材頎長,猿臂,善射,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匈奴謂之“飛將軍”。

“李左車”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末,六國並起,左車輔佐趙王曷,被封為廣武君。公元前204年,漢高祖劉邦派大將韓信、張耳率兵攻打趙國,兵至井陘口。左車認為漢軍千裏運糧,士卒饑疲,且井陘口穀窄溝長,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隻要嚴守,便可萬無一失。李左車便向趙國守將陳餘陳述利害,並自請帶兵3萬,間出其後,斷絕漢軍糧草,不出10日,則可全殲漢軍。陳餘不以為然,出關應戰。果然,韓信大破趙軍,斬陳餘,擒趙王,趙國滅亡。李左車也被縛至韓信處。韓信早聞左車賢名,親釋其縛,以師禮相待,並請教攻滅齊、燕方略。左車認為漢軍千裏遠征,一舉破趙,威震天下,然士卒饑疲,鋒銳已盡,若屯兵齊、燕堅城之下,勝負難決,不如按甲休兵,派人以兵威說降,則齊燕可定。韓信采用左車計,燕果不伐而降。左車著有兵書《廣武君》一篇,論述用兵謀略,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