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羅慕洛應邀到聖母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並且發表演講。同一天,高大的羅斯福也是演講人之一。事後,羅斯福含笑對羅慕洛說:“你搶了美國總統的風頭。”
1945年,聯合國創立會議在舊金山舉行。羅慕洛以無足輕重的菲律賓代表團團長身份應邀發表演說。講台幾乎和他同樣高。等大家都安靜下來,羅慕洛莊嚴地說:“我們就把這個會場當做最後的戰場吧。”這時,全場陷入了靜默,接著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最後,他以“維護尊嚴、言辭和思想比槍炮更有力量……唯一牢不可破的防線是互助互諒的防線”結束了這次演講。全場掌聲久久不息。
事後,他分析:“如果是高個子講這些話,聽眾可能禮貌地鼓一下掌,但菲律賓那時離獨立還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我來說,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從那時起,小小的菲律賓就開始在聯合國中被各國當做很有資格的國家了。也正是從那時起,羅慕洛認識到了矮個子比高個子更有著某些方麵的優勢。矮個子起初總被人輕視,但一旦爆發,就會一鳴驚人。
無論你存在哪種缺陷,無論你是否完美,當你處在人生的低穀,因自己某些方麵的缺陷而自卑時,不妨對自己說:“相信自己明天就會有所作為!”因為,殘缺並不是一種遺憾,而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美。你要突破殘缺的障礙,讓你的生命迸發出更強烈的聲響。
如果你能夠認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有缺陷的世界中,並不斷地追求進步,不斷地克服缺陷,不斷地超越缺陷,那才是真正認識自己的生命價值。
守好自己的崗位
在麵臨困境的時候,不要抱怨命運,因為,抱怨不但會讓自己內心痛苦不堪,而且,怨天尤人的情緒隻會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而把解決問題的機會再次錯過;抱怨除了使自己對他人態度惡劣以外,更會令自己一事無成。無論什麼時候,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崗位。
通用公司要裁員,名單公布,有內勤部辦公室的艾麗和密娜達。公司規定一個月後離崗。那天,大夥兒看她倆都小心翼翼,更不敢和她們多說一句話。因為,她倆的眼圈都紅紅的。這事攤到誰身上都難以接受。
第二天上班,這是艾麗和密娜達在通用公司的最後一個月。艾麗的情緒仍很激動,誰跟她說話,她都“通通”的,像灌了一肚子的火藥,逮著誰就向誰開火。裁員名單是老總定的,跟其他人沒關係,甚至跟內勤部都沒關係,這些艾麗也知道,可心裏憋氣得很,又不敢找老總去發泄,隻好找杯子、文件夾、抽屜撒氣。“砰砰”“咚咚”,大夥兒的心被她提上來又摔下去,空氣都快凝固了。
艾麗仍舊不能出氣,又去找主任訴冤,找同事哭訴:“憑什麼把我裁掉?我幹得好好的……”眼珠一轉,滾下淚來。旁邊的人心裏酸酸的,恨不得一時衝動讓自己替下艾麗。自然,辦公室訂盒飯、傳送文件、收發信件,原來屬艾麗做的,現在都無人過問。
不久聽說,艾麗找了一些人到老總那兒說情,好像都是重量級的人物。艾麗著實高興了幾天。不久又聽說,這次“一刀切”誰也通融不了。艾麗再次受到打擊,氣憤憤的,異樣的目光在每個人的臉上刮來刮去。許多人開始怕她,都躲著她。
艾麗原來很討人喜歡,但後來,她人未走,大家卻有點討厭她了。
密娜達也很討人喜歡。同事們早已習慣了這樣對她:“密娜達,快把這個打一下,快點兒!”“密娜達,快把這個傳出去!”密娜達總是連聲答應,手指像她的舌頭一樣靈巧。
裁員名單公布後,密娜達哭了一晚上,第二天上班也無精打采,可打開電腦,拉開鍵盤,她就和以往一樣開工了。密娜達見大夥兒不好意思再吩附她做什麼,便特地跟大家打招呼,主動攬活。她說:“是福跑不了,是禍躲不過,反正是這樣了,不如幹好最後一個月,以後想幹恐怕都沒機會了。”密娜達心裏漸漸平靜了,仍然勤快地打字複印,隨叫隨到,堅守在她的崗位上。一個月滿,艾麗如期下崗,而密娜達卻被從裁員名單中刪除,留了下來。
主任當眾傳達了老板的話:“密娜達的崗位,誰也無可替代;密娜達這樣的員工,公司永遠不會嫌多!”
寵辱不驚,笑看人生
《幽窗小記》裏麵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意思是說,與人交往,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語,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以這樣的心境對待萬物才能總保持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但是,世界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想做到寵辱不驚、不憂不懼、不喜不悲,的確不易。很多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因不得寵而失意落魄、心灰意冷、鬱鬱而終。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對待這樣的事,調整自己的想法與心態尤其重要。首先,不要有太多的私欲。古語有雲:“心底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欲,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保持內心的淡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
清朝名臣謝濟世,一生坎坷,曾經四次被誣告,三次入獄,兩次被罷官,還有一次充軍,一次刑場陪斬,憑這些遭遇我們都會認定他的人生一定充滿了抑鬱和幽怨,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雍正四年(1726),謝濟世任浙江道監察禦史。上任不到十天,便因上疏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引起了雍正的不快,被免去官職,謫戍邊陲阿爾泰。
與謝濟世一同流放的還有姚三辰、陳學海,經過漫長艱難的跋涉,他們終於到達了陀羅海振武營,三人商量著準備去拜見將軍。有人告訴他們:戍卒見將軍,要一跪三叩首。
姚三辰、陳學海二人聽後很是淒然,自己身為一個讀書人卻要向人下跪磕頭,這樣的大禮實在讓人難過。謝濟世倒不以為意,勸慰兩個同伴說:“這是戍卒見將軍,又不是我們見將軍。”二人一想,說得有理,便一起去見將軍。一見麵,將軍對這三個讀書人很尊重,不僅免去了大禮,還尊稱他們為先生,賜座賞茶。姚三辰、陳學海覺得得到了不錯的待遇,很是高興,不禁露出得意的神色,謝濟世卻還是不以為意。他說:“這是將軍對待被罷免的官員,並不是將軍對待我,沒什麼好高興的。”
在他眼裏,沒有得意,亦沒有失意,自我肯定,寵辱加身,心無所動,去留無意,心態平和,在心理調適方麵,不失為人們的榜樣。
有位哲學家說過:“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仔細品味,盡顯出灑脫與風流!“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望天空”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雲卷雲舒”則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你還在為某人的寵愛與否鬱悶嗎?你還在為職位的上上下下而不安嗎?試著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豁達心態去麵對人生,你將會感到出奇的自在、安寧和快樂!
看得開的人生才豁達
人在各個年齡階段,對人生、社會的看法都會有差異。隨著歲月流逝,時有新的感悟與心得,先前的感悟不斷得以修正。青年時雄心勃勃,憧憬如彩雲繽紛;到了中年,銳氣已失,棱角磨平,遇事便實際而少幻想,平和而少偏激。
有位朋友,年過不惑,雖無一官半職,單位又屬清水衙門,他卻對自己的一切十分滿意。在一次閑聊中,他說:人生隻有短短幾十年,何必太計較得失進退?一切看開一些,少些欲望,也就少些失望,多些滿足。你看我雖地位低微,不也活得很好?
相信他並非無奈而故作輕鬆,確實是對生活中事看得開,因為他一直工作兢兢業業,待人熱情大方,隨時都笑容可掬。看得開多是中年以上的人,經受了諸多磨難,邁過了無數門檻,曆練既久,又比較了許多別的人生,才進入練達的境界。古人也看清了這種現象,歸於“四十而不惑”。社會中無論人怎樣奮鬥,結果總是造就一個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層的總是多數。身處底層,並不說明你就無能,更不說明你就無德,誰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自己的命運,這取決於許多主客觀條件。但生活的態度卻是可以由個人選擇的。
看得開說起來輕鬆,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因為現實的誘惑不經過一番靈魂的拚搏,是難以擋得住的。哪怕你有多高的道德文化修養,修煉得如何老到,你畢竟是食人間煙火的凡人。無論哪個社會,都充斥著不公平,不公平的事落到你頭上,你就會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夜晚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不成寐。
要使心理平衡,最終還得靠“看得開”這根杠杆來調節。
然而,看得開並非徹底看透人生。把人生看得太透,從生到死,一覽無餘,人生就變得毫無意思,甚至生和死都可以畫等號了。把人生看得太透的,畢竟是少數。他們說“看破紅塵”,其實多屬自以為是。
有一種現象貌似看得開,其實是對人生的意義什麼都看不見。其表現是,生活中渾渾噩噩,百無聊賴,得過且過。本來人有多種需求,最基本的有二:一是生存需求,即物的欲望;二是受尊重的需求,文人沒錢化為名的欲望。
人在正常環境中都想用努力勞動來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使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更好。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把欲望把握在一個適當的度內,可以成為一個人奮發向上的內驅力。消極頹廢,和瘋狂爭名奪利一樣,都是不健康的社會現象。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看待人生呢?看待人生,應隔著一層麵紗,這層麵紗由世界的無限性織成,透過它時時產生美好的遐想,總有目標在吸引自己走下去,又不糾纏於眼前的得失。這層麵紗便是看得開。看得開並不是由於無望而消極沉淪,自我麻醉,更不是因絕望而死於生,而是對生活的熱愛消融了諸多不如意,始終保持開朗的心境。
看得開,雖是個人對待生活的境界,也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一個健康社會,能讓人既對名利看得開,又對人生充滿希望,讓大家有自我實現的生存與發展條件,而這樣的社會是由身心健康的人合力創建的。
適應環境,悅納自我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沒有野心,世界不會變好,更不會進步。”在職場中,每一個人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或明或暗的野心在彰顯。但是,真正能夠實現這個野心的人卻不多,更多的人卻是在追尋自己的野心中被徹底打敗了。然而,可悲的是,打敗他們自己的,不是別人,卻正是他們自己。這些人主要就是不會適應身邊變化的環境,一味的怨天尤人,從而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鄧麗在公司裏做事態度非常認真,但也正因為認真細致,她總是要加班加點才能把工作做完,大家對她的努力有目共睹。和她同時進單位的同事梁瑞,雖然沒有她認真,但是工作態度倒還好,經常會好心地幫主管、同事處理一些雜事。
在一次例行業務會議上,公司突然宣布因為要拓展業務,所以必須指派一名人員去新的單位負責管理及相關的培訓工作。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和升職機會,大家都顯得異常興奮。鄧麗更是鼓足全力,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爭取這次高升加薪的機會。在隨後的幾天裏,隻要公司安排有任務,她就總是二話不說地搶著幹,希望更好地來表現自己。
但是梁瑞卻還和原來一樣,整天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照常和同事主管吃飯打牌。鄧麗看在眼裏喜在心裏,為自己能夠少一個競爭對手而高興。但是,當公司宣布去接派新任務的人員時,鄧麗卻驚呆了,竟然是梁瑞,而不是她。後來她才知道,原來策劃部的李主任因為曾在法國工作過幾年,對法國的風景十分懷念,梁瑞的一個朋友恰好在法國,於是梁瑞就托她的這個朋友,把李主任在法國生活和工作時的那些地方的景色,以及法國其他地方的名色勝景都拍成照片或錄製成光碟寄了回來,然後自己又經過精心包裝送給了李主任,而李主任正是這次拓展業務最主要的負責人,他被梁瑞的行為所感動,就理所當然地把這個機會給了他。
這讓鄧麗內心十分不平,這樣相當於用人情買職位的事情竟然發生在她的身邊,她實在是難以麵對。於是就憤然辭職離開,到了一家合資企業。
鄧麗是通過公開招聘方式進入的。進入公司之後,她依然秉持著苦幹出成績、效益證明一切的原則,工作賣力,態度認真,業餘還自費進修。在公司裏鄧麗很快就得到了認可,日本來的主管也把鄧麗引為心腹。鄧麗在這家合資企業工作,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她心裏卻感到很充實。因為,在這裏她感到自己所受到的待遇才是最公正的。
兩年以後,鄧麗被提升為公司的副主管。沒過多久,因為工作的需要,日本來的主管將要被調回總部工作。臨走的時候,主管告訴鄧麗,自己已經向上級推薦由她來接替自己的位置,希望她好好幹。鄧麗也十分感激主管對自己的栽培。但是,事與願違,日本總部卻任命了一位日本人來接替了主管一職,而鄧麗依然是副手。這時候,鄧麗知道了這個所謂的提升也是一個人情買賣而已,新來的主管其實是原主管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