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鄧麗又開始失望憤恨起來,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在這家公司有更大的成就,於是就又辭職離開。經過自己的艱辛努力,在朋友的幫助下,鄧麗又進入了一家行政事業單位。
在單位裏麵,剛開始的時候,她以自己的聰慧機靈,很快就贏得了同事們的喜歡,這也讓她工作起來更加盡職盡責。然而好景不長,她很快發現單位裏有許多該改進的地方,於是就直言不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領導能夠從單位的長遠利益出發,對單位應該改進的地方進行徹底的改進,這樣也能夠更好地提高單位的工作效率。剛開始,領導還客氣地給予肯定,然而提得多了,領導就對她開始感到厭煩。結果自己所提意見沒有落實一條,反而得罪了不少人,包括領導和同事,自己被拋棄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裏,完全處於孤立的境地。
經過幾次的辭職,她也開始稍稍變得明智起來,於是她就很快冷靜下來,開始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麵,自己又為什麼會被孤立。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總結,她認為這是體製的原因,因而漸漸地對領導、對同事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敵意,心情也就平和了許多。如此以來,同事和領導也漸漸地改變了對她的看法,認為她在進步,於是漸漸地開始對鄧麗委以重任,鄧麗也在兩三年的時間便升任處級幹部。
但是,正是這次升遷,讓她更加深深感觸到了部門體製所帶來的諸多弊病。而這時,鄧麗的一個對手蔣華便對她發動了攻勢。他處處刁難鄧麗,更借著自己的老資格把單位搞得一時更加效率低下,死氣沉沉,他要讓鄧麗知難而退。鄧麗果然無法忍受這種沒有任何效率,僵固不化的製度對單位所造成的死氣沉沉的局麵,於是就開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進行徹底改革。誰知牽一發而動全身,單位上下也由此受到了影響。這使鄧麗的改革計劃在重重壓力和阻力下徹底泡湯。而蔣華則達到了自己的最終目的。鄧麗心生憤慨,把自己牆上掛的單位的老體製和自己剛剛製定的新體製取下來撕了個粉碎,然後再次憤然離職。
鄧麗的離職,其根本原因是對現狀的不滿和對職場中種種陰暗麵的痛斥。鄧麗有野心,她一次次的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但是,每一次,她都在憤世嫉俗中頹然而去,從而更加遠離了自己的目標。當現實與理想在自己頭腦中相差很遠之時,鄧麗隻是一味地逃避現實,其實是一種自我的失敗。
在職場中,就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能夠去麵對現實,如果不能夠改變現實,就要努力去順應現實,然後在隱忍中再去實現自己改變現實的夢想,不要上去就把自己看得很高,也不要一開始就把希望看得很大,否則自己在失敗時的疼痛也就越大。也許你是一個很成功和很出色的人,領導也很看重你,但是永遠不要忘記,自己隻是優秀中的其一,而絕不是唯一。
身在職場,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用積極的態度來創造自己的現實。在現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應該學會從另外的方麵來思考。學會適應環境,接受環境,從而悅納自我。這才是成功者的好心態。
忘記痛苦,享受快樂
人的痛苦大多是因為抱著過去的過錯不放,自憐的習性使人一遍遍地回顧曾經的痛苦經曆,一次次地重新拾起痛苦的感覺。痛苦與幸福相斥,人的內心如果被過去的過錯和痛苦填滿,便沒有了接受幸福的空間。忘記痛苦,人才有更多的空間容納幸福。
著名作家紀伯倫有一句話:“忘記是自由的一種形式。”忘記曾經的傷害,忘記已發生的過錯,忘記已嚐受過一遍的痛苦,隻有這麼做,才能使我們的心靈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心中才能容下快樂。
一位苦惱的年輕人背著個大包裹去尋找快樂,經曆了層層荊棘和道道坎坷,來到一條波浪洶湧的大河前。河上沒有橋,隻有一位清瘦的白發老人駕著獨木舟在河中搖蕩。老人問年輕人去哪裏,他說他要去尋找幸福。“是嗎,那你把這個破包裹丟到河裏,然後再去尋找。”“這可不能,包裹裏麵藏著我一路上跋涉中的孤獨、黑夜裏的寂寞、跌倒時的痛苦、受傷後的淚水,靠著它們的陪伴我才走到了今天。”老人不語,隻是在過河之後要求年輕人把自己也放進包裹裏。
“什麼?”年輕人以為自己聽錯了。
“是的,你什麼都放不下,那我也幫助你過了這條大河,你應該把我也帶上。”
年輕人恍然大悟,把裝滿痛苦回憶的包裹丟下,頓時感到步履無比輕鬆,原來這就是自己拚命尋找的快樂。
生活中,人們可以輕鬆地把榮耀和成績放在身後,但要將曾經經曆過的痛苦完全放下卻是不容易的。唐山大地震後的幸存者中,就有一些人至今還對黑暗、饑餓充滿恐懼,入睡前他們要亮著燈、拚命吃東西才能緩解幾十年前心中的壓力。記得文人達克頓曾說過:“除了雙目失明,我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可當他六十多歲真正失明時,發現自己原來也是可以承受這種痛苦的。因為他把失明的痛苦忘記了,憑借著美麗的心靈生活下去。
其實,脆弱的生命本來就不應該有那麼多沉重。我們在經曆無數無可挽回、無法抗拒的災難後,可能會萬念俱灰,然而,與漫長的生命相比,過去永遠都是輕的。所以,遭受了大悲痛和大苦難之後,最主要的是讓未來快樂更多,幸福更多,而快樂與幸福不會成長於過去痛苦的荒原中。所以我們要學會忘記苦難,因為我們心中銘記著智者的話:“你前世即使是被冤屈的鬼魂,但在經曆過痛苦的十字架之後,唯一值得守候的也隻有複活節的到來。”
無論何時,要知道重溫噩夢就是在不斷地扼殺現在和未來,就是在無意義地損害自己。不要再沉湎於痛苦,不要在淚眼朦朧中迷失前行的路,不要因為你在春天錯失了鮮花而苦惱,因為生命是寬容的,給了我們飽含深意的秋天的果實,用勇氣和樂觀來忘記痛苦,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輕鬆,讓心靈有空間裝載沉甸甸的幸福和快樂!
享受獨處的樂趣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其氣,氣平則外橫不侵。”一切煩惱與不快皆來自於心,隻有心靜才能降伏一切魔道。寧靜可以致遠,獨處時的寧靜,能讓人放鬆身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莊子曾經說過:“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大意是說如果一味沉溺於感官享受,人的智慧則會很淺薄。的確,自古智者都是能夠適應獨處之人。隻有獨處才能讓人大徹大悟,才能具有大智大慧,更好地領悟人生的真諦。獨處時可以讓人充分感受寧靜祥和,忘卻爭鬥與煩惱,如同走出喧鬧的都市進入萬籟俱寂的曠野一般,讓人心曠神怡。此時獨坐一室,於清茶中品味人生,則生命的目的因此明晰;在書中品味生活,則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曾向一個修為極高的出家人請教養生之道。出家人磨墨運筆,龍飛鳳舞地寫了一張處方遞給他。
曾國藩接過處方又問道:“現在正是盛夏,天氣炎熱,弟子往日總感到五內沸騰,如坐蒸籠,為何今日在大師這裏似有涼風吹麵一樣,一點也不覺得熱呢?”
出家人朗聲說道:“乃靜耳。老子雲:‘清靜物之正。’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落石出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間凡夫俗子,為名、為利,為妻室,為子孫,心如何能靜?外感熱浪,內遭心煩,故燥熱難耐。大人或許還要憂國憂民,畏讒懼譏,或許心有不解之結,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靜下來,故有如坐蒸籠之感。切脈時,我以己心靜感染了你,所以就不再覺得熱了。”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如能心如止水,心中無任何煩惱,無任何牽掛,自然會“涼風拂麵”,而如果有太多的惦念,心不得閑,肯定會“如坐蒸籠”。
在這樣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裏,靈魂和內心更需要獨處時的寧靜。這片寧靜可能在高山上,也可能在大海邊,更可能藏在一所鄉村小屋中,隻要敢於獨處,用心去體味,就能體會到它的妙處。
獨處之時,你可以把腦海中各種想法全釋放出來,冥想白天令人憤怒時的情景,在冥想的寧靜之中經過加工的憤怒與煩惱,再次返回大腦的記憶時,已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會對我們形成傷害,也不會帶來壓力。
獨處有著意想不到的好處,但許多人卻害怕獨處。因為,他們害怕一個人時那難言的孤獨。事實上,如果說寂寞意味著沮喪和悲傷,那麼孤獨的含義就是滿足,是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是由關注自我到渾然忘我的人生至高境界。自己是自己引以為榮的夥伴,這就是孤獨。麵壁、坐禪、隱居,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完成自我實現的人都欣賞孤獨、渴望孤獨、珍惜孤獨並享受孤獨。
發現自己的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僅僅隻看陰暗的一麵,如同白天和黑夜一樣,有白天必有黑夜。有陽光就有黑暗,陽光和黑暗總是同行的。無論在什麼時間裏,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俗話說沒有過不去的坎。麵對未來的一切,我們要以科學的思維去思考,我們要會發現屬於我們自己的快樂。那麼快樂是什麼?怎樣才能快樂?
快樂是什麼?怎樣才能快樂?
有一個小故事道出了快樂的真諦:
有一天,上帝問天堂的人們說:“隻有快樂的人才能夠升上天堂。你們來到這裏是因為你們快樂。那麼,現在就請告訴我什麼是快樂?”
話音剛落,一個農民模樣的婦人首先發言道:“尊敬的主,我認為快樂就是辛勤的勞作並照顧好我的家人。我和我的丈夫生活在一個邊遠的小山村裏,他常常發愁,擔心那塊貧瘠的土地無法養活我們這麼一家人。我就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幫他,我和他一起除草種地,中午和傍晚我就回家為他做飯,他回來,每每想起他看到飯菜時垂涎欲滴的表情,我就覺得好快樂,當然最大的快樂是在豐收的季節,我們一家人一起下地打回麥子,我們留足了自己吃的,然後還能給兒女們換回一點禮物,我們一家人都會因此而快樂無比……”
農婦還陶醉在自己的快樂裏,另一個人又站起來發表了他的意見:“我認為快樂是用我的富足來換回別人的微笑。我家裏很有錢,我覺得用這些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是最快樂的事,看著他們歡樂的笑臉,我的內心就會無比快樂和欣慰……”
這時,又有一個人站起來,“我也想發表一下我的看法,我是在痛苦之後,才深深地體會到快樂的。我是一個探險家,有一次,我獨自到一個島上去偵察,看到一種從未見過的果子,一種好奇心的驅使,我毫不遲疑就把它吃了下去,沒想到它們是有毒的,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必死無疑。誰知,我在一陣痛苦過後竟幸運地活了下了,我為這次死裏逃生而快樂……”
一個曾經得過重病的人說:“我最大的快樂就是久病以後恢複健康……”
一個學生模樣的人說:“快樂就是在考試中考出好成績……”
無數個快樂的理由從不同的人的口中說出。看來“快樂”在不同的人眼裏,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每個人的快樂都與他人不同。有一個小學生在他的作文《快樂是什麼》裏寫道:
小草的快樂就是盡己之力給大地換上綠裝;花朵的快樂就是綻放燦爛的笑臉,釋放怡人的清香;太陽的快樂就是給人間帶來溫暖和光明;遊魚的快樂就是不碰魚鉤,能在水裏自由自在地玩;小鳥的快樂就是在空中自由地飛,能在樹林中盡情歌唱……
看來連小孩子都知道快樂是因人而異的,我的快樂在你眼裏不一定是快樂,你的快樂我也不一定認同。你就是你,別人永遠成為不了你的鏡子。
別用生氣來懲罰自己
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即使你想不通你煩惱的那些事,你也要想開這一點。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煩惱。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不生氣了。”婦人說。“為什麼?”“氣也沒有辦法呀。”“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何苦要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去氣呢?有一首莫惱歌說得好——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歎癡人愁不了。任你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