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兩岸的是橋梁,連接前方的是道路,連接心靈的是溝通。人在社會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相互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溝通能讓你真正走近別人,打破心靈的壁壘,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大家享受彼此的愉悅,享受心靈互通的美好。
少一點誤解,多一點快樂
誤會是融洽人際關係的絆腳石,但卻是人際交往中時刻出現的重要問題。它常常是人們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下發生的。人與人交往免不了帶著個別的經驗與期望,假如了解不夠,就很容易會推測錯誤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結果就會產生誤會。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有時會為一些誤會造成的後果感到吃驚。有些誤會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然而還有很多誤會是在我們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給我們造成很多麻煩、痛苦、煩惱、難堪,甚至會產生預料不及的悲劇。
某影星叫了無線電計程車回家,下車時計費表上顯示的是180元,她拿出200元給司機,司機默默地收了。以台北市的計費標準,再上加15元等車費,費用一共是195元,她稍微等了一下,以為司機會找5元給她,但司機一點動靜也沒有。她想,算了,才5元嘛,就拉開車門下車了。關上車門的那一刹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叫的是無線電車,按規矩需再加叫車費10元,是她還欠司機5元才對,於是她又敲敲前車窗,趕緊又遞給司機5元錢。司機冷冷地搖下前車窗,說:“哼,虧你想到了,不然我還以為,連你這樣一個名人也想貪我5塊錢的小便宜!”
雖然誤會是化解了,但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誤會背後更深層的東西,那就是缺乏溝通。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對誤會的態度大多是沉默。另外,對事情的曲解也會導致誤會的產生,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主動化解我們心中的不快,可是很多時候對方根本一無所知,於是失望就成了誤會產生的溫室,誤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然而,人們又傾向於把情緒貫注於事物以外,常常聯想從前發生的類似不愉快的事件,把疊加的不愉快情緒釋放於此處。在溝通過程中出現“誇大講述、跨越聯想”等現象,把陳年舊事列在一塊“兜售”,使誤會變得更深了。生活中常見這種現象:
多年好友,結果友誼毀於一旦,悲劇發生正是因為某個沒有解開的誤會;戀人之間因為有些事情沒有說清楚,結果賭氣分手;公司裏同事間、上下級之間,有了誤會誰也不開口,日久天長任誤會蔓延而置之不理,結果公司出現了危機……
所以,麵對誤會正確的做法是:換位思考,就事論事,處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的角度反思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排除,使自己與他人都盡快地輕鬆、舒暢起來。這就免不了要對他人做出各種解釋。普通人不可能去請一位專門的發言人,如何把解釋做得圓滿,要靠平時的積累,隻要你語言得體,運用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就一定會有一個圓滿的解釋。
總之,在誤會發生前我們要學會多做溝通,盡力避免誤會的發生,一旦發生誤會,我們應主動解決,用自己寬廣的胸襟給對方一個解釋、澄清、扭轉看法的機會。千萬別讓誤會攪得我們焦頭爛額,又礙於情麵羞於啟齒,時間越拖越長,誤會越陷越深,到最後無限製地蔓延,造成了令人極為苦惱的後果,反倒更加痛苦。所以,有了誤會,要迅速解釋清楚,拖得時間越長,就越被動。一定要記住:多一點兒溝通就會少一點兒誤會,多一點兒理解,就會多一點兒快樂!
常把“謝謝”掛在嘴邊
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並得到人們真誠的幫助。當然,“謝謝”的前提是真心實意,是真誠的感恩。否則,虛假的“謝謝”說得再多,也不會有人幫助你、理睬你。
一隻螞蟻準備到河對岸去建立自己新的家庭,但是河上沒有橋。正在螞蟻危難之際,河邊的柳樹上輕輕地飄下一片枯葉,剛好落在河水邊,螞蟻急忙爬了上去,隨著柳葉漂到了河對岸。“謝謝你!”螞蟻滿懷感激地對柳葉說。
由於一時沒能找到理想的棲身之所,夜晚來臨時,這隻螞蟻被凍得瑟瑟發抖。一條蚯蚓看見了,便熱情地邀請螞蟻到它的洞裏過夜,螞蟻欣然同意了,並真誠地向蚯蚓表達了謝意。
第二天,螞蟻隻顧著尋找新家,一整天都沒有進食,在它感到又渴又餓時,一隻烏鴉送給了它一粒豌豆,螞蟻接過豌豆後,又真誠地對烏鴉說了聲謝謝。
兩個過路的人見後,一個人說:“螞蟻的運氣真好,處處都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不是螞蟻運氣好,它之所以能處處得到幫助,是因為它常把‘謝謝’掛在嘴邊。”另一個人說。
第二個人的話一語道破了螞蟻獲得好運氣的“天機”。的確,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並得到人們真誠的幫助。當然,“謝謝”的前提是真心實意,是真誠的感恩。否則,虛假的“謝謝”說得再多,也不會有人幫助你、理睬你。
向他人表達感激之心的言辭並不止“謝謝”兩個字,但如果你連這兩個最簡單的字都不願說出口的話,別人怎麼會知道你的感激之情呢?雖然每個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得到這兩個字,但如果這兩個字是你真心誠意說的,那麼對方會認為你是個真誠的人,在今後的日子裏,他們樂意和你交往,願意和你成為朋友。
班尼迪克特說:“受人恩惠,不是美德,報恩才是。當他積極投入感恩的工作時,美德就產生了。”感恩不是炫耀,而是把自己所擁有的看做是一種榮幸、一種鼓勵,在深深的感激中產生積極的回報行動,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擁有。
我們每天在睡覺前多花一點時間去想想,今天有什麼讓自己感激的事,例如父親的一句叮嚀、母親的一頓早餐、愛人的一個擁抱、同事間的一個微笑,這些都是生命中愛的體現,都是值得我們感激的。如果我們能感受到其中的快樂,便會充滿感恩的心,我們的生活也就變得美好、充實而有意義。
對父母表示真心的感謝,父母回報你的是悉心的照顧和嗬護;對同學表示真心的感謝,同學回報你的是更多的合作與幫助;對朋友表示真心的感謝,朋友回報你的是珍貴的友情和信任;對偶爾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陌生人表示真心的感謝,你的人生旅程將會更加順利。記住:一個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好人緣的人。
改變不合群的性格
合群就是與別人合得來。合群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夠接受別人,同時也能被別人接受的社會適應性特點。合群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他們不封閉自己,願意向別人敞開心扉;同時,合群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熱情友好的,他們在與人相處時,正麵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喜悅等)多於反麵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等)。因此,他們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有較多的知心朋友。
但是,生活中也確實常有些人過於自我封閉,或自命清高,不善於交際;或過於自卑,缺乏積極從事交往的勇氣,總以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內向,離群索居。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自我封閉的性格有礙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因而不適宜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同時還會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退縮感和孤獨感,從而也有礙於人的身心健康。不合群的症結是自己與群體不適應,所以,適應群體,就必須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應先了解自己不合群的症結,弄清楚不合群的原因:是自卑害羞而作繭自縛,還是自大高傲而目中無人;是孤僻恐懼而鑽入套中,還是固執多疑而拒人千裏……挖出病根,認識危害,對症下藥。孤僻就要知道:“人間朋友遠非無,世上自有真情在”;羞怯應該明白愈是注意就愈無法改善,千萬不必太在意自己;自卑要懂得“天地本寬,卑者自隘”,自信是成功的秘訣;自大要清楚“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自大足可戒,謙恭誠可學;多疑須知“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應力求實事求是,嚴於責己,寬於待人,學會冷處理,避免以懷疑為基礎的“合理推論”……不合群的人,大多是因為他們交際時該開放的時間和地方不開放,如不參與、不介入、不表達等,使人難於接近;該閉合的時間和地方不閉合,如不看對象、場合而言行隨意、放肆,令人感到不近人情;或開放、閉合過度等所致。
究竟怎樣才能改變不合群的性格呢?
鬼穀子說:“欲合者用內。”即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爭取。
愛默生說:“找到朋友的唯一辦法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肯於相容。“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心理上不再執著滯礙,拆除阻隔合群的籬笆,就容易通達事理,與人和順了。
如果你期望被人關心和喜愛,你首先得關心別人和喜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克服了困難,不僅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而且,由於你的關心引起了別人的積極反應,也會給你帶來滿足感,並增強了你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關心別人以外,有了困難還要學會向別人求助,因為別人幫助你克服了困難,你的心理當然就會從緊張轉為輕鬆,不僅使你懂得了與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於你的誠摯的致謝,別人也會感到愉快,這就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古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人際交往中,你對自己的認識越正確,你的行為就越自然,表現也就越得體,結果也就越能獲得別人肯定的評價,這種評價對幫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兩種不利於合群的心理障礙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知人之明”對於合群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在評價別人時難免帶有主觀印象,結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們常常根據對方的一些個人資料(如籍貫、職業等)來推斷此人的性格,如認為會計總是斤斤計較、小氣萬分的。這種錯誤的人際知覺,當然使你難於與人和睦相處。因此,隻要你能認識到這些人際知覺中的偏見並不為之所左右,你就能合群了。
如果你在與人交往時總是失敗,則由此而引起消極的情緒當然會影響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學習一點交往的藝術,自然有助於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各種文體活動技能,如跳舞、打球之類,你會發現自己在許多場合都會成為受歡迎的人。
莊子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時,當然不應苛求別人,而應當采取隨和的態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為隨和不是放棄原則,如果那樣,根本就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也就無從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辦法,是在平常的接人待物中,把自己的處世原則和態度明白地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別人就會知道你的作風,而不會勉為其難地要你做你不願做的事,而你也不會因經常需要拒絕別人的要求而影響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了。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賴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起始於相互間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態度上的溝通。因此,經常找機會與別人談談話、聊聊天,討論某些問題,交換一些意見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予愛之中生長的。孟子說得好:“愛人者恒愛之。”你如果能主動伸出善意的手,它馬上就會被無數友情的手握住的。
主動熱情,化“冷”為“熱”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熱情、周到、彬彬有禮;當工作、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時,同樣希望這個集體對自己熱情、友愛、充滿溫暖。一個豐富多彩的人際關係世界是每一個人正常生活、成就事業的需要,可是,很多人的這個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他們總是感歎世界上缺少真情、缺少幫助、缺少愛,因為在他們身上被冷落的情況時有發生,他們於是愈加抱怨別人對自己冷淡。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采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隻做交往的響應者,不做交往的主動者,總是期待別人主動熱情,期望友誼和愛情從天而降。這種做法對人際交往危害巨大,很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孤單。因為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
麵對被人冷落的局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拂袖而去;有的人會給予回擊;有的人因此而灰心喪氣,失去了前進的信心。這些消極的做法往往會因小失大,影響交際效果。由此可見,正確認識和對待這種被冷落的現象有著十分現實的意義。簡言之,如果想贏得別人,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擺脫孤獨的折磨,就必須主動交往。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兩點原因影響人們不能主動交往而采取被動退縮的交往方式:
第一,生怕自己的主動交往不能引起別人的響應,從而使自己陷入窘迫、尷尬的境地,進而傷及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而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因此,我們主動而別人不采取響應的情況是極其少見的,換個角度想,如果別人主動對你打招呼,你會采取拒絕的態度嗎?
人際關係學家做過這一個實驗:在火車上,坐在一個隔間裏麵有六個人,如果這六個人裏麵至少有一個是主動交往的人,那麼他們總是談得熱火朝天,一路上充滿歡聲笑語;如果這六個人沒有一個人主動和別人交往,那麼,他們就會始終處在無聊的氣氛中,看書也沒勁,對視又很尷尬,所以幹脆閉上眼睛養神。這個實驗的結果提示我們,當你嚐試著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攀談時,你會發現人際交往是如此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