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風送爽的八月中秋,我喜聞多年摯友杜造栓,被天津市委宣傳部樹為“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中的先進典型,並專門發文,號召全市新聞出版工作者向他學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立昌批示:“表現很感人!”天津日報、今晚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多家報刊,都登載了宣傳他事跡的長文——我一一認真嚴讀後,在深受教益、感動乃至震撼中,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一個周日,當他一得到我提供的新聞線索,就立馬從市內騎車30公裏,到鹹水沽鎮采訪,直到晚上才匆匆趕回市內的感人情景;嗣後,他又數度騎車前來,同我一起到更遠的葛沽鎮九道溝村等地,進行錄音采訪,而每次來去,他都不讓公車接送,更不要任何回報,就是當地產的幾個青玉米、一兜毛豆角,他也婉言拒收,所有這些,都給我和被采訪者留下了極為深的良好印象!如今,擺在我書桌上的,這一篇篇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報道杜造栓感人至深的業績之文,打開了我塵封的記憶,點燃了我寫作的欲火,遽然湧起必欲抒出心聲而後快的強烈願望,於是,我就懷著對摯友異常敬佩的濃重激情,興奮地揮起了手中之筆……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高級記者,現年58歲、入黨40年、有30多年記者生涯的杜造栓,被單位領導、同事和農村幹部、群眾一致譽為:“在農民炕頭上寫文章”、“農民貼心人”的“農民”記者!那麼,杜造栓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又有哪些令人心悅誠服的突出業績呢?他從農村來到大城市,始終不改農民本色,你看他:中等身材,背直腰挺,黝黑臉膛,慈眉善目,他的說話口音,隨和談吐,甚至衣著打扮、麵色體態,都是活脫脫一個地道的種地農民,看上去,他平實淳樸得就像中秋沃野裏,一棵高高挺立、業已成熟、穗大粒飽、微微伏首的紅高粱;當我透過他這看似平淡無奇的表象,深知他那“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非凡征程,並洞悉其分外健美、異常豐實的內心世界後,方才茅塞大開、醍醐灌頂地感到:他原本就是個一貫勤學求進、爭先創優、專挑重擔、樂於奉獻、從不信邪、勇謀兼備的出色的黨員記者——諸多活靈活現的感人事例,都形象生動地做了詮釋!
就說平時活動吧,他愛好廣泛、思想活躍,善於動手動腦,他業餘喜歡打球、跑步、下棋等多項體育競技活動。在1992年舉辦的登天塔比賽中,早已超齡的46歲的杜造栓,求領導特批,奮然參加,奪得第15名的好成績。他在工作上的表現,更是出類拔萃。他原隻有高小文化,後靠自學取得大專學曆,一直從事農村報道工作,實實在在地做到了:心為農民所係,事為農民所辦,文為農民所寫,陸續采寫出一大批反映農業、農村、農民的情真意深、生動感人的新聞稿件。近十年來,他有30多件作品獲獎,其中有兩項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四項獲天津市新聞一等獎;在他擔任電台農村節目——《津沽大地》監製期間,連續三屆被評為電台優秀節目。在長期的新聞工作實踐中,杜造栓以高尚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樹立了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贏得了方方麵麵的好評。麵對這一個個榮耀的花環和一聲聲由衷的讚語,農民般淳樸的杜造栓,仍以平靜的心態,憨厚地笑笑,坦然地說:“其實呀,我隻是做了一個黨員記者應該做的事情。要說認識和感受嘛,我這個農民的兒子,就憑借‘農民’記者的土勁兒、傻勁兒,憑借我在西藏阿裏當記者時的韌勁兒、野勁兒,像一匹縱橫恣肆的奔馬,奮蹄馳騁在津沽大地上。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昂然拚戰,在大都市記者群裏爭得了一席之地,在記者形象和作品上,形成了獨特風格,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鼓勵。我這個農村的苦孩子,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是黨和人民精心哺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