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記者,杜造栓時刻要求自己:必須知道農民在想什麼、盼什麼,必須了解農民的喜怒哀樂,隻有這樣,才能搞出有指導意義的報道,說出農民想說的話。1997年,他從市紀委了解到,天津農村的村務公開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寶坻的帳房圈村是個很好的典型,他意識到這是當時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於是,他就帶領農村組的同誌,一頭紮進村裏。一連四天,吃農家飯,睡農家炕,在街頭、地頭、炕頭上搞采訪,寫出了一篇題為《帳房圈的算盤聲》的錄音通訊,成為當時全國較早的同類報道,並且在內容上有深度,手法上有特色,因而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和天津市好新聞一等獎。
為了幫助農民解決學科技、用科技的難題,杜造栓主持創辦了《科技直通車》欄目。該欄目把廣播節目、專家谘詢電話、專家下鄉服務三者結合起來,在實施科技興農中起到了顯著作用。從1998年7月到1999年底,共播出專家錄音講話120次,組織專家下鄉16次,舉辦大型現場直播兩次,為本市和外地的農民解答、解決各類科技問題1400多個。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台等新聞媒體多次予以報道,兄弟電台紛紛前來學習取經。市政府把辦好《科技直通車》,作為改善農村人民生活十件實事的一個項目加以實施,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這當中,天津電台舉辦的大型現場直播《科技服務到農家》,榮獲1998年度天津市好新聞一等獎。
杜造栓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十分注重跟農村通訊員交朋友,下鄉與他們一起采訪,聯合寫稿,相互切磋。長此以往,不但使天津電台的農村通訊員隊伍穩步發展,而且培養出了一大批較有影響的農村骨幹通訊員。李家強是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村的一個農民通訊員。起初,這個小夥子寫稿的積極性很高,可就是摸不著門路。杜造栓注意到,雖然來稿未被采用,可小李寫稿的勁頭不減,還是一篇接著一篇投稿。造栓想:小夥子還真有股子韌勁和拚幹精神,就憑這一點,也得鼓勵鼓勵。他從這些來稿中選出一篇有實在內容的,掐頭去尾,編發了一個小稿。廣播後沒幾天,李家強就騎自行車,跑了幾十裏路來找杜造栓,非常興奮又心虔誌誠地說:“我聽電台廣播我的稿了!我們那裏的好人好事可多啦,我很願報道,但又寫不好,請您給我指導指導吧!”杜造栓肯定了小李寫稿的熱情和成績,又指出了不足和努力方向。而今,小李寫稿上了路,寫稿的範圍和內容,已經突破了本村的局限,也報道起外村和鄉上的事來,一兩年中,他就寫了二、三十篇稿件,成了鄉政府認可的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