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秋天,杜造栓騎自行車去采訪北辰區北倉鎮種菜能手範貴明。為能及時趕回電台發消息,他清晨5時出發,奔波40餘裏,中午之前搞完采訪後,蹬上車子就回單位整理采訪錄音。鎮領導安排了午飯,硬是沒有留住他。他們都滿懷敬意地說:“這個杜記者真怪:作風艱苦辦事快,總怕給咱添麻煩——連口水也沒喝,就騎車回電台了!”這真是:群眾口碑勝金杯!作為一個黨員記者,當談到對“艱苦奮鬥”的理解和認識時,杜造栓在一篇論文中見解獨特地寫道:“艱苦奮鬥是記者的基本功。從理論上講,艱苦奮鬥作為記者深入實際,不講條件的采訪作風,直接影響著記者的業績,是記者素質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基本功範疇的艱苦奮鬥,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它在記者諸項基本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實踐上看,艱苦奮鬥對記者的人品及其作品的內涵都至關重要。中外名記者,如我國的範長江、穆青等,無不具有艱苦奮鬥的品格;中外好新聞,也無一不是艱苦奮鬥的結晶。因此,欲當一個大有作為的記者,就不應把艱苦奮鬥看成是一種被動地適應,一種無奈的習慣,而應成為一種樂在其中的自覺行為,是一種自身厚重的文化積澱,也是一種經過長期修煉才能得到的可貴的素養,”他的長期表現,完美地印證了他源於實踐的思考和理論。和他一起在農村組工作的主持人曉彤,十分動情地說:“我對老杜采訪歸來時,總是沾滿泥巴的球鞋,印象極為深刻!”
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固然能彰顯人物的本色;平平常常、瑣屑微末的小節,也往往打上人物品格的標記。在多年的采訪中,杜造栓養成一個習慣:隻抽自帶的恒大煙,從不抽被采訪單位的待客煙,這早已是眾所周知之事——他就是這樣時時處處、一點一滴地嚴於律己,在廣大農村幹部和群眾中,日漸樹起了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當總結自己的工作體會時他說:“知民心、解民難、幫民富,構成了我這個農民記者工作的核心內容,也為我開辟了學習鍛煉、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多年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常想,黨和人民給我的已經夠多了:那麼多的榮譽,那麼厚的待遇,那麼高的工資,所以,我很知足,我理應一心一意地多做和做好我的工作,決不能搞七歪八扭的事!”如今,杜造栓那句樸實而經典的“不要弄那些歪歪事兒”的口頭禪,已經成為天津電台工作人員中的流行語。在天津電台開展向杜造栓同誌學習的討論中,主持人張謙由衷敬佩地說:“老杜的作風像蘭花,充滿生機,可以慢慢地散發出香氣。”經濟台總監徐毅力則頗有感召力地講:“老杜身上體現著老廣播的風采,我們要學出感情,學出激情,學出友誼,學出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