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追求經濟效益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美國社會學家哈維莫勒奇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城市是增長機器”的理論。他認為,城市的本質和基本目標就是增長,否則城市就會被房地產開發商拋棄。這是由城市中許多不同團體共同設定的:房地產部門、食利階層、地方政府、政府官員以及當地媒體——共同組成了“增長的聯合體”。在消費社會後,城市空間的生產和消費更是成為促進城市增長的重要工具。在房地產市場,擁有資金的開發商們通過向房地產及相關行業進行投資,製造出大規模的空間與房產商品,並通過與政府、設計師、媒體等的結盟,強化空間符號的運作與生產,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並製造持續更替的商品時尚,其動機更多是對利潤創造的追逐。有些學者批評到,普通大眾本來就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處於被動和弱勢地位,如今追求視效刺激、情感體驗、身份認同等空間符號型消費的興起,在媒體的鼓動下,消費者更容易被規訓成空間符號的“解碼者”,而忽視空間的使用價值和真實的消費需求,並按被灌輸的消費範式進行空間消費,從而最終落入了開發商的圈套之中。由此,消費者被開發商等所製造的空間符號所操縱,從而加劇了當代大眾的異化。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消費文化為社會提供了一個寬鬆和世俗化的氛圍,大眾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城市規劃與建設之中。大眾對空間的需求可以引導與刺激市場,從而反饋給生產者。例如,大眾化、世俗化的建築審美趣味,如今已經越來越多地反映到了多樣化的城市景觀之中了。大眾在空間消費的過程中,也不完全是被動的,也有自願、自我決策、自我創造的色彩。例如,消費有助於破除原有的社會群體之間的界限,在身份認同機製的驅動下,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與自身趣味相投的亞文化群體及其空間。

目前,在中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由於公眾參與剛剛起步,大眾對空間與建築的知識知之較少。因此,空間消費者在消費時相對被動,消費心態也不成熟,受媒體導向性影響較大,容易被“歐陸風情”、“景觀洋房”、“尊貴住區”等各種華麗的廣告詞藻所蒙蔽。雖然,空間消費用趣味和美學的多樣選擇滿足了部分人群對快樂、自由、平等的追求,但是卻掩蓋不了因收入差距拉大而造成的社會矛盾和不公平。

麵對消費主義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城市又該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應從社會背景、發展目標、增長模式、文化策略、公共空間、設計倫理、消費模式等方麵進行應對。如今,在消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代表著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消費主義呈現泛濫的趨勢。消費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了追求欲望和虛假需求的不斷滿足,甚至常常超出實際經濟能力或壓抑基本需要的滿足而去追求心理上或觀念上的消費。在資源日益緊缺、環境日趨惡化的今天,這一價值觀無疑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格格不入,因此消費主義也成為社會輿論批判的熱點問題。

那麼如何克服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種種弊端呢?首先,應轉變粗放浪費的經濟發展模式。美國學者艾倫杜寧認為必須打破“不消費就衰退的神話”,為了使經濟的發展向環境可持續的方向轉化,政府必須製定相應的政策,使各產業的發展向低消耗的方向轉化,特別是產品的價格要能反映它們的環境代價。其次,應改變消費至上的價值觀。社會應培育提倡一種不再以物質上的成功,而是以社會關係、有意義的工作以及休閑作為衡量生活準則的文化。日本社會學家見田宗介認為最為重要的就是消費概念的明確化,消費的本來含義是指一種對生命的充溢和喜悅的直接追求,因此一個健康有序的消費社會應擺脫虛假的“消費造勢”,而建立在一種以“活著的喜悅”作為需求的基礎之上。鄭紅娥也認為,“最關鍵的是這種消費文化必須是建立在生產過程或工作基礎上的文化,即不是作為逃避生產或工作場所的枯燥、訓誡而出現的消費文化,這就要求使消費具有生產的性質和特征。要求在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的生產理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消費的生產性質,即在消費的視域中,研究消費對完善個性,促進個人全麵、自由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產作用”。也有學者提倡簡靜的生活態度來對抗物欲享受,即強調在具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之後,應重視精神消費,提升生活品位,崇尚追求精神、貼近自然的簡靜生活方式。第三,提倡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一些學者認為個體在消費社會中並不是消極、被動的符號吸納者和盲從者,尤其是網絡社會的崛起,個體更加明顯地成為了現實社會積極、主動的建構者和創造者,從而在創造性消費的過程中走出消費社會的困境。第四,還有些學者主張對消費社會采取顛覆性變革或要求以另一種符號體係代替現有的符號體係。主要以波德裏亞為代表,他認為消費社會是一個徹底異化的社會。消費邏輯不僅支配著物質產品,而且支配著整個文化、性欲、人際關係以至個體的幻象和衝動。因此,隻有通過激進的革命的突發事件和意外的分化瓦解來打破這個完全異化的世界。這種顛覆性變革的思路無疑過於理想化和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