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消費文化觀念,其核心是勤儉節約的節製性消費觀念,這是有其社會根源的,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不發達、物質長期處於短缺狀態。然而隨著社會的全麵進步,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社會上的一些人又被不斷增長的物欲所利誘和蒙蔽,從而陷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如今,麵臨著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種種危機,迫切需要全社會樹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健康消費文化。國內學者就這一問題展開了多方麵的討論,提出了不少建議,同時也存在不少爭論,但總的說來有以下五方麵的建議。首先應繼承發揚傳統美德,通過道德約束力來對抗消費主義的衝擊。繼續提倡勤勞致富,反對過度追求享樂;繼續提倡對精神境界的追求,鼓勵通過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來獲得幸福感。其次,樹立生態適度性的消費文化觀。認清中國能源、土地等資源緊缺的現實,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提倡適度性消費。既反對禁欲式消費觀,也反對炫富縱欲色彩的鋪張浪費式消費觀。強調增減結合、質量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協調發展,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第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消費文化精神。繼續發揮新型消費文化在中國全麵轉型中對個體解放的積極作用,強化社會公平和民主,促進個體在個性化消費過程中對社會的積極建構作用。第四,調整優化消費結構。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調整消費結構,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人口素質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並通過引導和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形成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第五,重視對社會大眾的消費教育。特別是加強對大眾媒體的引導和管理,借助媒體的力量在全社會宣揚和普及健康合理的消費知識和觀念,並強化消費者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總之,在全社會提倡健康有序的消費文化是城市空間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國的主要發展任務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須確立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空間生產—消費目標,即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必須首要滿足社會大眾的空間消費需求,而不能僅僅滿足高官集團、利益集團和新富階層的消費欲望,隻有這樣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超前消費和奢侈浪費。其次,在追求“城市增長”的同時,應兼顧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在城市社會方麵,既要滿足日益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又要在城市快速發展中充分關注社會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的利益維護和生活保障。構建多層次、綜合化的消費空間,加強廉租房與經濟適用房、居住社區各種配套設施、開放性公園廣場與文化設施等公益性空間的建設,防止城市稀缺空間資源(例如山水景觀等)被特權和中高階層所占據,通過以上措施將有效促進全社會在空間消費上的公平。在城市文化方麵,應重視城市地方文化與傳統的延續。不但注重承載城市曆史文化地段、街區、建構築物的保護與利用,而且還應注重城市空間所蘊含的形象與特色、感覺與期待、生活方式等符號意義的延續和認同。因為隨著城市及其空間的符號價值消費的興起,文化符號意義已成為城市之間展開激烈競爭的重要領域。

為了更好地避免重複建設、低效發展等現象的出現,應改變中國城市發展的模式,即改變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基礎上的物質空間增長方式。首先,城市空間在發展中應將人們對物質空間的消費欲望更多地引向情感體驗、身份認同等非物質消費上。這樣可以將城市從盲目追求“高大全”的低效浪費式發展中解脫出來,從“量的提高”向“質的提高”轉變。其次,強化影像虛擬技術的應用,這將相應地減少物質資源的消費,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例如,赫佐格和德穆隆、讓努維爾、伊東豐雄等建築師從視覺和圖像消費機製出發並以機智的策略加以轉化,借助光電技術、影像虛擬技術強調建築表皮的媒體化,強調表皮的可變性以及與周邊環境和大眾的互動性——建築成為可以不斷“變裝”的都市時尚傳感器,從而適應了消費社會追求新奇且短暫易變的消費需求,而不必通過新建築的不斷建設來滿足這種需求。此外,虛擬三維技術在網絡世界和休閑娛樂中廣泛的應用,緩解了大眾對物質性體驗空間——擬像場所日益增長的需求。例如,穀歌公司(google)推出的“在線旅遊”業務,利用虛擬三維技術將世界名勝(例如古羅馬城等)進行了虛擬再現,人們可以在線進行觀光遊覽。這種策略無疑值得我們借鑒。第三,通過對曆史地段、舊有建築的功能置換和複興改造,以實現已有空間的再利用。這將防止大拆大建帶來的不穩定感和陌生感,實現城市的集約發展,而且有利於強化城市的符號係統,延續城市的記憶和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