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精彩應該是建立在健康體魄的基礎上,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如何保持健康、珍惜生命卻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的。所以,請不要介意我在這裏多絮叨幾句。
我從事腫瘤防治臨床工作近20年,對腫瘤的診治也或多或少有些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從2007年7月開始,我又兼職負責青島市腫瘤防治教育基地的籌建和管理,於是就有更多的機會從事腫瘤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工作。一直以來,我以傳播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癌症的理念為己任。對於我來說,腫瘤防治知識也算爛熟於心,能夠達到張口即來的程度。可是,在舉辦的近百場講座中,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盡管講座為公益性質,但是前來聽講座的聽眾朋友卻少得可憐,公益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原因何在?有人說,也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一切向錢看”的社會氛圍,使得日益浮躁的人們把解決溫飽或追趕物質的“小康”變成了唯一追求,而他們的健康就這樣被忽視(自我忽視)掉了,不得不說,這是很可惜的,更是很可悲的。
這就要說到我的表弟劉琦了。30多歲的他是個典型的“北漂”,身兼記者、作家和編劇數職,十幾年前,他就在首都混出了點“小名堂”,在江南西部鄉下的老家,表弟也算得上是北漂中的“成功人士”。
2012年7月的一天,表弟突然來電,說他得了鼻咽癌,這讓我吃驚不小。作為腫瘤醫生,我在得到他患癌的消息時,第一反應就是他那可怕的不良生活方式——沒完沒了地熬夜、沒完沒了地抽煙和沒完沒了地過量飲酒把他給害了。這又是一個曾經身體很健康,性格卻很倔強的“拚命三郎”患上了癌症。坦率地說,在電話裏,我能感受到他的恐懼和無助,所以,我先安慰了他一番,以一個職業醫生的口氣,解釋疾病產生後應對的方法,並鼓勵他說,鼻咽癌是可以治愈的。早發現早治療和醫院擁有高水平的醫術一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治愈癌症,心靈治療很關鍵。但是,一番治療之後,患者的勞動能力會降低,還可能因為放療留下後遺症。說完這些之後,我又努力幫助他尋找最專業的腫瘤醫院,並請鼻咽癌放療權威專家給他製定最合理的治療方案。終於,經過近兩個月的係統治療和近兩年的恢複(訓練),直至目前,他的複查情況良好,我就不再贅述。應該說,他的身體正是按照我們當初的預期一步步走向康複的。表弟的這個實例,證明了癌症在科學合理規範的治療下,是可以被控製或治愈的,所以才有了本書的精彩呈現,給各位讀者。
其實,事情還有個插曲。早在2010年,表弟因左頸部淋巴結腫大就診於京城某大醫院,“活檢”結果竟然是“炎症”。所以,他的病能有今天的良好結果,得益於後來的亡羊補牢式的及時救治。作為醫生,在此我隻能提醒看病的朋友們:在當前的社會醫療環境下,但凡是就診看病,除了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之外,在“選擇醫院”這個問題上,咱們也得“貨比三家”。再者,大家平常擠出點時間聽聽健康講座,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健康常識,也是有好處的,能在治療過程中少走彎路。
很高興,在書中看到了表弟大病之後對“健康生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是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飲食越來越精細,但為什麼人們的健康狀況卻越來越差了呢?這與人們長期處於吃得多、動得少和壓力大有關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患上“文明病”如心髒病、糖尿病和癌症的概率已明顯上升,年齡卻明顯在下降。所以,《笑著·活著》一書中所說的改變飲食習慣、轉變生活觀念和加強身體鍛煉等,這些大病之後的反思與經驗都值得在當今年輕人群中大力推廣。
張小濤
腫瘤學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青島市中心(腫瘤)醫院/
青島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防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