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峽古跡文化寶庫(南峽)大體可分為五塊:一是摩崖石刻文化,共有69幅,其中有明萬曆年間10幅、天啟3幅、崇禎1幅,清康熙12幅、乾隆5幅、嘉慶1幅、同治5幅、光緒13幅、民國7幅、建國後1幅,無時間記錄或記錄不清的有11幅,時間跨度360年(1581-1940)至404年(1581-1984)。二是小字幅題刻文化,共有41幅,其中有明正德年間3幅、嘉靖4幅、萬曆1幅,清康熙8幅、雍正1幅、嘉慶1幅、道光2幅、同治1幅、光緒1幅、民國1幅,無時間記錄或時間記錄不清的18幅,時間跨度360年(1581-1940)。三是碑記碑刻文化,共有30餘座,其中有明成化年間5座、弘治2座、正德3座、萬曆2座,康熙9座、乾隆3座、道光、鹹豐各1座,無時間記錄或時間記錄不全的10餘座。石碑為就地雕鑿,有不可移動之特點,時間跨度381年(1471-1851)。四是石窟文化,史記有44窟,現有20餘窟,內有彩繪、泥塑、頂雕和窟麵雕刻,非常精美細致,是陝北石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門楣、內門楣、小字碑13幅(座),其中有成化年間2幅、正德1幅、萬曆1幅、崇禎1幅,康熙9幅、乾隆2幅,無時間記錄1幅,石壁、頂部雕刻100餘幅,時間跨度290年(1487-1776)甚至更長,因為有些雕刻的時間暫無法考證。五是紅色文化,陝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會址。
紅石峽摩崖石刻、小字幅、碑記、內外門楣及石壁、石窟頂部雕刻圖案字幅共計達300餘幅(座),較為完整的有200餘幅(座),時間跨度為470(1471-1940),甚至達514(1471-1984)。主要集中在萬曆(14幅)、康熙(33幅)、乾隆(10幅)、光緒(11幅)幾個時期(小字幅還包括嘉靖4幅),是形成紅石峽古跡文化內容的重要時期。以年計算,最多為成化二十三年(1487)碑4座、門楣2幅;康熙二十二年(1683)摩崖石刻4幅、碑兩座;光緒二十五年(1899)摩崖石刻6幅。這些都是研究紅石峽古跡文化的重要史料,反映了榆林當時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發展的三個重要時期,即由明成化年間的奠基,到萬曆年間的穩定發展和康(雍)乾盛世、清末民初重要發展時期。紅石峽石雕石刻也是龍文化傳承的重要標誌,凡石窟頂部有雕刻者,均有雙龍圖案,大雄殿、觀音堂、慈仁展、觀音洞、沅心殿等石窟石壁兩側都有各種形態的龍刻圖案或龍鳳圖案,千姿百態,生龍活現。所以,紅石峽是反映政治清明、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以及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相融合、傳承龍文化的重要見證。
通過對紅石峽古跡文化的調查、考證、度量、核實、拍照、整理、研究,對紅石峽的全貌有了進一步了解和新的解讀,也有不少新的發現和收獲。考慮多方麵愛好的需求,本書將依照摩崖石刻、小字幅題刻、碑記、石窟、紅色會議等內容依次分別介紹,力求全麵、客觀、翔實地把紅石峽的曆史全貌展現在廣大讀者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