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彩
是采用多種技法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裝飾形式。它是根據作品的要求,動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現方法(雕刻、繪畫、色釉)和不同燒煉工藝(高低溫)相結合而達到整體設計效果,使瓷器裝飾更為完美。綜合彩的作品,可盡量發揮各種技法的特點和工藝操作的所長,以充分達到創作意圖。因此,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裝飾方法。其特點是變化靈活,豐富多彩,各種裝飾形式相互襯托,互為補充,爭奇鬥豔,豐富了陶瓷的藝術語言。
5.陶瓷文化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著先民生存的願望。那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鬥的酷烈,表達著文明的演化與發展。摩娑這些與實物逼真無二的作品,想象著先民的困惑、喜悅和奮爭,那在洪荒、野蠻中奔突與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兵馬俑,那剛毅肅然的將軍,那牽韁提弓、凝神待命的騎士,那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驍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方陣,張揚著力量,張揚著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象著秦國軍隊那種風卷殘雲、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盡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著那個時期的曆史。
“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明清時期的斑斕與柔麗,是社會生活與審美觀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學與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征》),改革開放以後的雄俊、奔放也是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綜合作用的結果。
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曆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6.製陶粘土與羼和料
粘土這種柔可繞指的泥土在我國遠古時期就被人們廣泛使用,至仰韶文化時代製陶工藝技術就已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先民們利用粘土的塑性、焙燒性得到具有實用效果的抗水性的石質性器物——陶瓷器,它對人類的古代文明與文化發展曾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粘土是由地殼表層的岩石風化分解而成,屬於含水鋁矽酸鹽礦物,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矽和鋁的氧化物(SiO2Al2O3),此外,還有鐵和鉀、鈉、鎂、鈣、鈦的氧化物。因為這八種元素占地殼總量的97.13%,其它元素隻占2.87%,所以,這八種元素又稱造岩元素。這八種元素也是燒製陶瓷經常涉及的原素,所以燒製陶瓷器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經人工高溫將粘土還原為“岩石”。這八種元素中,鋁、矽成分是陶瓷的骨架材料,其餘鉀、鈉、鎂、鈣、堿土金屬氧化物屬於易熔和助熔材料。鐵鈦氧化物在燒製白陶和白瓷時起呈色作用,含量愈多,則呈色愈深。我國著名的宜興紫砂器就是用一種名為“紫金土”的粘土燒成,其氧化鐵含量在10%左右。
粘土在濕潤含水狀態下一般即具有可塑性,在高溫焙燒中又有固定成型的燒結性。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時,粘土中的易焙物質開始熔化成液填充到未熔顆粒之間的孔隙之中,使陶坯體積收縮、密度提高。在氣孔率達到最低值、密度也達到最大時,稱為燒結狀態,這時陶器本身也變得致密堅實。燒結溫度因粘土化學成分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00度以上。因燒成溫度不夠而沒有燒結的陶器,其吸水率一般高於燒結陶器的10%左右。
為了改善粘土原料的工藝性能,我國古代先民還有意識地在粘土中加入砂子、稻殼、貝殼屑等,通常把這類加入物稱為羼和料。這些羼和料在陶坯幹燥收縮和燒成收縮中,起著降低陶坯變形與破裂的作用。砂子(石英顆粒)也較一般粘土更耐高溫,因此,砂質陶器又常用作炊具。
粘土在引進製瓷胎體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粘土的可塑性使陶瓷坯泥賴以成形的基礎;是粘土使注漿泥料與釉料具有懸浮性與穩定性;粘土一般呈細分散顆粒,同時具有結合性;粘土的出現使其成為陶瓷坯體燒結時的主體,形成瓷器中莫來石晶體的主要來源。
關於燒成氣氛大氣各種成分的含量一般是穩定的,但在陶窯內點火燃燒後,在窯爐內部形成一個與外界不同的空氣部分,一般稱為氣氛。窯爐燃燒實際是一個高強氧化過程,進入窯爐空氣中的氧,因氧化木柴中的碳而消耗,碳經強烈氧化後就成了灰燼。若通風不暢、供氧不足,窯爐中就會有較多的一氧化碳(CO)產生;若供氧充足,木柴燃燒時就會有剩餘遊離氧存在。現代陶瓷工藝學通常把遊離氧小於1%、一氧化碳含量在2-4%的窯爐氣氛稱為“還原氣氛”;遊離氧含量為1-1.5%時稱為“中性氣氛”;遊離氧含量在4%以上稱為“氧化氣氛”,而達到8-10%時則稱之為“強氧化氣氛”。
在不同的氣氛中,陶坯中所含的鐵有不同的呈色:在氧化氣氛中呈鐵鏽黃或紅色,因陶土中氧化鐵(Fe2O3)含量多少而有深淺不同的呈色;在還原氣氛中則呈灰黑色,如同鍛鐵時錘下碎屑(一氧化鐵)的顏色。在還原氣氛中,陶土中的氧化鐵以一價鐵形態(FeO)存在,一價鐵有較強的助熔作用。
對紫砂泥品質的鑒別相當複雜,紫泥確實是得天獨厚的製陶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製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並具有適中的紫泥的礦物組成。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幹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砂的泥料並不是一開采出來就可以用的,而是經過提煉,淘洗,過篩等諸多任務,因此一塊好的泥料其質地,顏色必定很均勻,體現在成品上則是顆粒勻稱,顏色純正無雜質,比如有不均勻的黑點,白點就不是好泥,有行家說,紫砂紫砂,重的就是“砂”。砂好,做出的壺質地,胎骨必堅,色澤必定勻潤,壺身一定悅耳。上好的礦砂百十斤僅能提煉出六七斤原料;優質礦產於宜興地下100~200米深的地殼中,沙粒勻稱,色澤一致,粘性強。提煉淘洗是保證顏色純正的前提,提煉前先要經過粉碎,經過提煉淘洗去掉一些鐵質,石灰岩,玄武岩等等雜質。
7.窯爐與燒成氣氛的控製及影響
1.燒成氣氛的概念
陶瓷產品的燒成氣氛是指在燒製的過程中,窯爐內的燃燒產物中所含的遊離氧與還原成分的百分比。一般將燒成氣氛分為氧化氣氛和還原氣氛兩種。遊離氧含量在8%以上的稱為強氧化氣氛,遊離氧含量在4%~5%的稱為普通氧化氣氛,遊離氧含量1%~1.5%的稱為中性氣氛;當遊離氧的含量小於1%,並且CO含量在3%以下時,稱為弱還原氣氛,CO含量在5%以上的稱為強還原氣氛。在實際生產中,采用何種氣氛製度來燒製陶瓷產品,要根據產品配方中原料的組成以及燒製過程中各階段的物化反映情況來確定。當原料中所含有機物和碳較少,且粘性低、吸附性弱、含鐵量較高時,適合與還原氣氛燒成;反之,則適合與氧化氣氛燒成。
2.燒成氣氛對產品性能的影響
眾所周知,氣氛會影響陶瓷坯體在高溫下的物化反應速度、體積變化、晶粒尺寸與氣孔大小等,尤其對陶瓷坯的顏色、透光度和釉麵質量的影響,更顯突出。
(1)影響鐵和鈦的化合價在實際生產中,當氧化氣氛燒成時,坯料中的Fe2O3在含堿量較低的玻璃相中熔解度很低,可析出膠態的Fe2O3使坯顯黃色;當還原氣氛燒成時,形成的FeO熔化在玻璃相中呈淡青色。另外,當坯體中的氧化鐵含量一定時,若用氧化氣氛燒成,被釉層所封閉的Fe2O3將有一部分與SiO2反應生成鐵橄欖石並放出氧,其反應如下:2Fe2O3+2SiO2→2(2FeO。SiO2)+O2↑反應生成的氧會使釉麵形成氣泡與孔洞,而殘留的Fe2O3會使坯體呈黃色。對含鈦較高的坯料應避免用還原氣氛燒成,否則部分TiO2會變成藍至紫色Ti2O3,還可能形成黑色2FeO?Ti2O3尖晶石和一係列鐵鈦混合晶體,從而呈色加深。
(2)使SiO2還原和CO分解在一定的溫度下,還原氣氛可使SiO2還原為氣態的SiO,在較低的溫度下它將按2SiO→SiO2+Si分解,因而在製品表麵形成Si的黑斑。還原氣氛中的CO在一定的溫度下會按2CO→CO2+C分解。在400℃時CO2是穩定的,而在1000℃時,僅有0.7%(體積)CO2.CO的分解在800℃以下才速度較快,而高於800℃時需要一定的催化劑。碳雖也有催化作用,但要求一定的表麵積,遊離態的氧化鐵催化作用則與表麵積無關,因此在還原氣氛中很可能因CO分解出碳沉積在坯、釉上形成黑斑。若再繼續升高溫度燒成,在碳被封閉在坯體中;若再被氧化成CO2就會形成氣泡,對吸附性能強的坯體尤為嚴重。
3.燒成氣氛的測定
陶瓷胎釉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鐵質,它們除少量以遊離的鐵礦物形式存在外,大部分存在於原料的分子結構中。這些鐵質在燒成以前,基本上都是三價鐵(Fe20,)。在燒成過程中由於窯中氣氛性質的不同,其中部分三價鐵會還原成二價鐵(FeO)。如果還原氣氛弱,則隻有少量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如果還原氣氛強,則就有較多的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如果是氧化氣氛則就很少有二價鐵形成。胎或釉的化學分析數據一般隻顯示總的鐵含量,而不分二價鐵和三價鐵。二價鐵含量的測定要作為特定項目而提出。有了二價鐵含量,即可從總的鐵含量中計算出三價鐵含量,然後按下列公式算出兩者的比值:還原比值:FeO%÷Fe203%。根據還原比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古陶瓷燒成氣氛的性質和強弱,由於釉直接與氣氛接觸,對氣氛的變化更加敏感,所以測定釉的還原比值更能反映窯內氣氛的真實情況。近年來還利用穆斯堡爾譜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測定釉中二價鐵離子的濃度變化,以確定其燒成氣氛的性質、這一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
3、燒成氣氛對產品缺陷的影響
陶瓷產品在燒成過程中會發生一係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如水分的蒸發,鹽類的分解,有機物、碳和硫化物的氧化,晶型的轉變,晶相的形成等。這些物理化學反應的速度,除了受溫度影響之外,氣氛對其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控製不當,就會使陶瓷產品產生各種缺陷,下麵介紹最常見的幾種缺陷。
(1)黑心陶瓷產品的黑心是指在坯體的燒成過程中,有機物、硫化物、碳化物等因氧化不足而生成碳粒和鐵質的還原物,致使坯體中間呈黑色或者灰色、黃色等現象。黑心缺陷的存在會影響陶瓷產品的強度、吸水率、色澤等性能指標。陶瓷產品產生黑心缺陷的關鍵是有機物、碳化物、硫化物氧化不足,陶瓷產品在燒成過程的低溫階段發生有機物的分解和如下的氧化反應:FeS2+O2→FeS+SO2↑(350~450℃)4FeS+7O2→2Fe2O3+4SO2↑(500~800℃)C+O2→CO2↑(600℃以上)在此階段如果氧化氣氛不足,有機物的分解和上述的氧化反應就無法完全地進行,C、FeS2和FeO等過多地殘留積聚在坯體內而使坯體呈黑色、灰色、黃色。在實際生產中要消除產品黑心,須在600~650℃讓有機物開始燃燒,在300~850℃讓有機物、鐵化合物和碳充分氧化,也就是說,應在預熱帶保證足夠強的氧化氣氛。另外,在燒成的低溫階段,煙氣中的CO會被分解,反應式如下:2CO→2C↓+O2↑這一分解在800℃以上時會比較明顯,而800℃以下時,在有一定催化劑的情況下反映也很明顯(遊離態的FeO就是很好的催化劑)。如果在低溫階段窯內的氧化氣氛不足,且存在還原氣氛的情況下,由於在還原氣氛中存在的FeO,因此CO會激烈分解而析出C。在低溫階段由於坯體的氣孔率較高,析出的C很容易被吸附在坯體氣孔的表麵而形成黑斑缺陷。
(2)氣泡和針孔陶瓷產品在燒成過程的低溫階段,除了發生前麵所述的氧化反應外,還伴隨著碳酸鹽的分解:MgCO3→MgO+CO2↑(500~750℃)CaCO3→CaO+CO2↑(550~1000℃)這些反應的速度和完全程度都受到氣氛的影響,氧化氣氛足夠時,反應會快且進行得更完全;反之,反應速度變緩且不完全。當燒成過程進入高溫階段後,坯體出現液相,反應所產生的氣體無法自由排出坯體外,於是便出現針孔、氣泡等缺陷。在低溫階段將坯體內的氣體成分全部氧化分解是不可能的,因為碳酸鹽和Fe2O3在氧化氣氛中要在高於1300℃以上才進行分解,但是在這樣高的溫度區域,坯體已經有液相存在,粘度減小,分解出來的氣泡會衝破液相逸出,造成釉麵不平,或者殘留在釉層內,形成氣泡缺陷。為解決這一問題,在高溫前(1000℃左右)要將燒成氣氛控製為還原氣氛,讓Fe2O3及硫酸鹽類發生如下還原分解:Fe2O3+CO→2FeO+CO2↑CaSO4+CO→CaSO3+CO2↑CaSO4→CaO+SO2↑3.3色差陶瓷產品的色差是指單件產品的各部位或單件(批)產品之間的呈色深淺不一的顯現。在陶瓷坯體和釉料的原料中,總會或多或少地引入一些鐵、鈦化合物,在燒結過程中燒成氣氛的不同會影響到鐵、鈦存在的價數,不同價數的鐵、鈦會有不同的呈色,當燒成氣氛不穩定時,坯體的呈色相應改變,從而形成產品的色差。目前,市場上流行的釩鈦金屬磚,由於其坯料含鈦較高,如在還原氣氛下會有部分TiO2轉變成藍色至紫色的Ti2O3,形成色差,也有可能形成黑色的FeO。Ti2O3尖晶石和鐵鈦混合晶體,從而加深鐵的呈色,形成磚麵顏色深淺不一,其反應式如下:TiO2+CO→Ti2O3+CO2↑FeO+2TiO2+CO→FeO。Ti2O3+CO2↑
4、燒成氣氛的控製
燒成氣氛的控製受到窯爐結構和設備配置的限製,比如風機風量的大小,風管直徑的大小,排煙口、抽熱口、抽濕口位置的設置等,都會影響到燒成氣氛的控製。但是,最關鍵的還是穩定壓力製度和合理操作燃燒器。
(1)穩定壓力製度壓力變化會影響到氣體的流動狀態,因此窯內壓力製度的波動會引起氣氛的波動,要控製好氣氛,就必須穩定好壓力製度,而穩定壓力製度的關鍵在於控製好零壓麵。在窯爐預熱帶,因要排走水分和燃燒時產生的煙氣,故壓力相對比窯外環境的低,對比之下窯內氣壓處於負壓狀態;在冷卻帶要鼓入冷空氣使製品冷卻,壓力相對比窯外環境的高,對比之下窯內氣壓處於正壓狀態;在正負壓之間有一零壓麵,燒成帶就處在預熱帶和冷卻帶之間,因而零壓麵的移動就會引起燒成帶氣氛的變化。當零壓麵位於燒成帶前段,處於燒成帶與預熱帶之間時,燒成帶的氣壓為微正壓狀態,氣氛為還原氣氛;當零壓麵位於燒成帶的後端時,燒成帶處於微負壓狀態,氣氛為氧化氣氛。
(2)合理操作燃燒器燒成的燃料是否完全燃燒將會影響到窯爐氣氛,特別是燒成帶的氣氛。因此合理地操作燃燒器,控製好燃料的燃燒程度,是控製窯內氣氛的重要手段。在燃料完全燃燒的情況下,燃料中的全部可燃成分在空氣充足時能完全氧化,燃燒產物中沒有遊離C及CO、H2、CH4等可燃成分,保證氧化氣氛的實現;當燃料不完全燃燒時,燃燒產物中存在一些遊離C及CO、H2、CH4等,使窯內氣氛呈還原性。要使燃料完全燃燒,須注意以下三點:①確保燃料與空氣充分,均勻地混合;②保證充足的空氣供給,並保持一定的過剩空氣量;③確保燃燒過程在較高的溫度下進行。
8.裝飾的萌芽
在人類社會早期,石器是主要的生產工具,通過石器工具的製造,人們進一步發現了手的作用與意義,手工藝由此逐漸生發。早在170萬年前的中國雲南元謀人時代,中國先民就開始打製粗糙的石器,作為生存的工具或武器。到了距今17000多年的山頂洞人時期,石器的類型已經很豐富了,並且在工藝加工方麵已開始使用鑽孔、刮削、磨光、刻紋等技術,其工藝製作不僅初步符合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還出現了裝飾的萌芽,體現了審美的需求。山頂洞人還掌握了人工取火。從保存火種到人工取火,人類生存能力已大大提高。火的應用使以後的各種工藝如製陶、冶金等的發明成為可能,在人類文化的發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
築是人類定居意識的體現。中國氏族社會的人們根據地理環境,因地製宜地創造了北方黃河流域半地穴式和南方長江流域巢居式的居住形式。為了居住的需要,人們還發展了木工藝,在浙江餘姚的氏族居住遺址,7000年前的人們已過著“築土構木”的定居生活。
最早,人類對自然材料的工藝加工,隻是外形的改變,而製陶則通過火改變了泥土的性質,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陶器不僅豐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增強了定居的農耕生活的穩定性。進入父係氏族社會後,製陶由氏族的共同事業變為家族所掌握的專業生產部門,工藝技術得到提高,陶器品種增加,出現了灰陶、黑陶和用瓷土製作的白陶。
中國的裝飾藝術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而產生,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的山頂洞人,已經能用石珠、獸牙、貝殼等材料作為美的裝飾品。當先民還沒有對於自然景色的審美感時,已經有了對於自然珠寶審美特性的初步感覺,歐洲和非洲的原始人類也是如此。而且,學術界認為,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宗教觀念。人類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之時,就是開始裝飾美化自己的身體之時,這種行為更多的是原始人類趨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表明裝飾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初民美術的開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種實際上的目的,例如圖案是應用的便利;裝飾與舞蹈,是兩性的媒介;詩歌舞蹈與音樂,是激起奮鬥精神的作用”。生活中愛美的裝飾藝術傾向,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的造型,也頗能表現先民的審美趣味。這些原始的造型藝術,直接體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從中國原始社會藝術的構思和表現效果來看,已經初步掌握了整齊一律、對稱平衡、符合規律、和諧統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較為完善的表現。
美的藝術一開始,就與崇高的審美概念聯係在一起。藝術的發生和初期的發展,與原始宗教和原始巫術的關係極為密切,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觀、圖騰信仰、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都對原始藝術發生著深刻的影響。先民的思想意識裏,宗教迷信的萌芽,是繪畫美產生的直接需要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