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年畫(2 / 3)

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曆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連年有餘》、《荷亭消夏》等一些傳統佳作,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為中外藝術家、收藏家視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為楊柳青年畫寫詩,作過形象生動的描述“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楊柳青年畫作為民族民間藝術,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泰國、新加坡等國展出。

清代光緒以前是楊柳青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稱,年畫因以產地得名。 康乾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齊健隆、戴康增兩位畫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麵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年畫 。太平天國信奉拜上帝教,反對個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國時期的年畫 ,內容包括花鳥魚蟲、走獸風景,惟獨沒有成年人物。

到國內革命**、抗戰和解放**時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年畫也隨即擱置發展,直至解放楊柳青年畫才見天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到楊柳青畫社視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解放後曾多次舉辦楊柳青年畫評選活動,湧現出許多的優秀作品。現今隨著政府對年畫的扶持和民間藝人對鄉土藝術感情之深,楊柳青年畫發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楊柳青的年畫作坊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起來。

楊柳青年畫多以仕女、娃娃、神話傳說為題材,采用寓意寫實等手法,構思巧妙別致,線條流暢清新,敷彩古樸曲雅,富於濃鬱的生活氣息。如反映人民群眾向往國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萬象更新》、《蓮年有餘》、《富壽平安》等作品,流傳極廣,馳名海外。邵文錦創作的《山鵲山鵲別處啼》成為現代楊柳青年畫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國美術館永遠收藏。

歸結起來有娃娃仕女、戲曲故事、時樣節景、花果清供等類別。如《麒麟送子》、《五子奪蓮》、《忠義堂》、《文姬歸漢》、《五穀豐登》等很受人們的喜愛。 楊柳青年畫是采取木刻套印同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的,即先用木板印出線紋,再用彩筆填色而成,形成了一種既有線條工力的木刻韻味,又不失民族傳統繪畫風格的楊柳青年畫所特有的格調。

3.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誕生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最早興起於北宋,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的飛躍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分不開。 北宋初年,宋都東京是全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湧向京城。龐大的市民階層促進了世俗文藝的發展;活躍的世俗文藝又給年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將我國雕版印刷業推向繁榮。自此,年畫也由筆畫轉向刻版印刷。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東京開封"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版、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由此可見,當時東京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不僅民間作坊遍布京城,就連宋室官廷也主持開辦年畫作坊。官辦與民辦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畫的發展成為必然。

北宋末期,由於金兵的入侵,京都淪陷,繁榮的市民文化逐漸蕭條。大量年畫藝人流落江南,東京的木版年畫業遷至東京45裏外的朱仙鎮。明清時期,朱仙鎮河道四通八達,隨即成為中原的商業重鎮。木版年畫在繁榮的商埠迅速恢複,買賣興隆,聲名大振。據載,當時朱仙鎮從事這一行業的有300餘家。清末時,由於朱仙鎮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畫與其他商業都日趨蕭條。

民國初期,鎮上有40多家生產作坊,2000多人從事年畫生產,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地的客戶紛至遝來,生意十分興攏畫店有萬通、晉湧泰、天興德、德盛昌、天義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長、萬盛、三成義等。 抗日**爆發前,朱仙鎮木版年畫業遷往開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畫繁榮的第三次高潮。當時開封的年畫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東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書店街。著名的老店有"彙川"、"振源永"、"雲記"、"鴻記"、"天福利"等。每年農曆二月開始生產,至十一月十五上市,來自山東、安徽、江蘇和本省的客戶車裝船載,煞是熱鬧。

1949年後,開封市先後成立了開封年畫社、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等團體機構,對木版年畫的傳統工藝進行挖掘、整理。

朱仙鎮木版年畫之所以與天津的楊柳青、江蘇的桃花塢、山東的濰坊、四川的綿竹並稱為全國著名年畫,是由它獨特的風格決定的。朱仙鎮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擴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豔麗。人物頭大身子小,既有喜劇效果又覺得勻稱舒適。有些地方的年畫人物臉部多打紅臉蛋來妝飾,而朱仙鎮的年畫不打紅臉蛋,看起來很自然和諧。在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人們多把老虎做成或畫成黃老虎或紅老虎,而朱仙鎮的年畫是黑老虎。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的創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術界的重視和讚譽。 [2]

朱仙鎮木版年畫十分講究用色,以礦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製顏料,磨出的顏料色彩十分純淨,以之印製的年畫明快鮮豔,久不褪色,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簡練粗獷,造型古樸誇張,藝術風格獨特。

朱仙鎮年畫非常注意中華民族的欣賞習慣,多用青、黃、紅三原色,用色總數可達9~10種。民間常說:"黃見紫,難看死。"而開封朱仙鎮年畫黃紫兩色的搭配,顏色厚重,對比強烈,不僅沒有難看之嫌,反而色彩鮮豔,與民間過年的歡樂氣氛協調一致。

朱仙鎮木版年畫製作采用木版與鏤版相結合,水印套色,種類繁多,所用原料為炮製工序,用紙講究,色彩豔麗,莊重深厚,題材和內容大多取材於曆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年畫鄉土氣息濃鬱,民間情趣強烈,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是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支奇葩。

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其主要特點為: 1、色彩豔麗:朱仙鎮門神用色,非常講究,使用顏色的配方,是以民族傳統的技法,使用傳統工藝,精煉配製而成,用此種顏料,印製出年畫,色彩鮮豔,日久不脫色,呈現出對比強烈、色彩渾厚的風格。

2、形象誇張:朱仙鎮門神,從版麵上看,表達正麵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畫麵較多,塑造英雄人物,一身為了正氣、忠誠、樸實,以誇張的手法,表達了英雄人物的真實形象;人物媚態:朱仙鎮年畫多為人物畫,表達的是英雄人物高大形象,表現出一身正義,純正無私的精神,看後給人以正義感。

3、線條粗獷:版麵的圖案,線條雕刻的有陰、有陽、較粗、豪放,粗細對比性強,采用古代人物畫的技法,尤其在衣紋等方麵,表現最為突出,線條粗實純厚,富有野味,具有北方民族地方獨有的純樸、厚實、健壯風度。

4、構圖飽滿:朱仙鎮門神是以繼承傳統技法而構圖。很有它鮮明的地方特有藝術。整個畫麵飽滿、緊湊、嚴密、上空下實,留有空白地方較少。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的巧妙,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繁瑣,表現出勻實、對稱的圖案,美感性強。

5、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曾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

在開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畫老版二百二十餘塊,重新印製曆史老版年畫三百多套,並編印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精選》、《朱仙鎮木版年畫珍藏本》、《朱仙鎮木版年畫故事集》等,為保護傳統木版年畫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整個朱仙鎮木版年畫印製規模很小,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上。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人已寥寥無幾,特別是傳統的礦、植物顏色磨製方法已鮮為人知,如不及時加以保護,朱仙鎮木版年畫製作技藝很可能會徹底消亡。

開封朱仙鎮,自古就是我國的四大商埠重鎮。日前,朱仙鎮入選“中國最美的村鎮”,讓我們一同走進朱仙鎮,領略它厚重的人文曆史和動人的古風古韻。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作《俠客行》中,有“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一句。戰國時期的勇士朱亥勇武過人,深受信陵君信任。相傳,朱亥原來住在鎮北一個名叫仙人莊的村子裏,故稱朱亥為朱仙,並把朱亥的故裏稱為朱仙鎮,這就是朱仙鎮一名的由來。

4.絳州木版年畫

絳州木版年畫生長於民間,紮根於農村,源遠流長,引是絳州先民們對自然和生活的樸素認知及在藝術上的升華,是我國美術史上的瑰寶。但是,和其它民間藝術一樣,木版年畫被視為坊間工藝,長期倍受歧視,在號稱正統美術史冊中,很難找到它的影子。

絳州民間木版年畫曆史悠久,題材豐富,藝術精湛。發端於宋金,興盛於明清,

較楊柳青、楊家埠、朱仙鎮、桃花塢年畫問世均早,最早見於北宋《佛說北鬥七星經》之雕版插圖。據《山西概況》載:“目前已有實物證明,最遲於北宋初在今山西新絳就有了古代雕版書。”至明中葉,雕版畫在內容上擴展到百姓生活領域,或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畫,絳州亦成為晉南年畫的主要生產基地。至清道光、鹹豐時達到鼎盛期,其時絳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畫作坊”之說,其中開業於清初的益盛成畫店,年印製各類木版年畫達十萬餘份,行銷西北諸省。其餘畫店生產的畫銷往東北、華北、中原等十多個省市,對各地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絳州木版年畫藝術價值極高,其中《春牛圖》、《馗頭》、《老鼠娶親》、《侍女圖》等都是中國年畫寶庫中的珍品。《春牛圖》被中國美術全集收輯。 馮驥才先生到新絳考察後認為:“絳州木版年畫品種繁多,手法齊全,雕版技術精湛、線條細膩,年畫內容所能體現的曆史脈絡清晰,是一項完整的民間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