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史冊,戰國時期的毛遂,三國時的黃忠,還有許多的改革家,這些人無不懷有遠大抱負,但更讓我們佩服的是他們勇於自薦,他們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由於自薦,他們才沒有被埋沒。現代社會中,不再推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酒好不平巷子深”的古老格言。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在人才濟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機會不會無緣無故跑到你麵前來。如果我們在工作中總是縮手縮腳,不敢大膽表現自己,很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就會與我們擦肩而過,留下不少遺憾。
現代社會的運作機製是,隻有宣傳自己,展示自己,表現自己,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人們常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遛遛”就是要表現或展示自己的才能。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機遇稍縱即逝。與其等待伯樂來相馬,不如不待揚鞭自奮蹄,自我尋找機遇、抓住機遇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因為,“酒香也要勤吆喝”。
台灣作家黃明堅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做完蛋糕要記得裱花。有很多做好的蛋糕,因為看起來不夠漂亮,所以賣不出去。但是在上麵塗滿奶油,裱上美麗的花朵,人們自然就會喜歡來買。”學會醒目地亮出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是實現理想和目標的第一步。
有一位海歸派在一所大學裏做演講,做講演的人總希望能夠和聽眾進行交流,可是當他企圖和聽眾交流時,由於怕被提問,大家都選擇了沉默。沒有一個人響應。
這位海歸派苦笑一下,說:“我先暫停一下,講個故事給你們聽。”
“我剛到美國讀書的時候,大學裏經常有講座,每次都是請華爾街或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來講演。每次開講前,我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周圍的同學總是拿一張硬紙,中間對折一下,讓它可以立著,然後用顏色很鮮豔的筆大大地用粗體寫上自己的名字,再放在桌前。於是,講演者需要聽講者回答問題時,他就可以直接看著名字叫人。”
“我對此不解,便問旁邊的同學。他笑著告訴我,講演的人都是一流的人物,和他們交流就意味著機會。當你的回答令他滿意或吃驚時,很有可能就暗示著他會給你提供比別人多的機會。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事實也正如此,我的確看到我周圍的幾個同學,因為出色的見解,最終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職……”專家講完故事之後,很多的同學都舉起了自己的手。
確實,在人才輩出、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機會一般來說不會自動找到你。隻有你自己敢於表達自己,讓別人認識你,吸引對方的注意,才有可能尋找到機會。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選擇?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成功與否。
當然了,引頸長鳴也存在一個技巧性的問題。
首先,引頸常鳴絕不等於喋喋不休的自吹自擂。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人們特別討厭自吹自擂的人。自我宣傳、自我展示、自我表現應試一種在特定的適宜情景下的自然流露。如果是在行動中,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效果則更好。換言之,在有展露自身機會的時候,不要羞羞答答,左顧右盼,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顧慮,而要當仁不讓,大膽表現。說不準在哪一日,也搞不清是在哪一天,你的一次自我表現可能就是你脫穎而出的契機,你從此將進入一個新的天地,新的境界。
比如,當你到一個單位求職的時候,老板或者人事負責人肯定要和你麵談,如果他們在看了你的簡曆而對你感興趣的時候,你應該特別的珍視這一機會。不能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一開口便是“我不行……我不懂……我的知識很淺薄……”誠然,按照傳統的道德行為規範,你會被授予一頂“謙謙君子”的桂冠,會收到幾聲讚美。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這一套隻能起到“負效應”了。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當然想自己的單位興旺發達,興旺發達的首要條件是一批精明強幹的員工。“謙謙君子”好看而不實用。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是組織的包袱,還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這樣,你的“謙虛”讓你失去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再則,要有團隊合作的精神。你要引頸常鳴,但同時你還要注意團隊合作精神,這也是現代社會所必需具備的生存技能。要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優勢,而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故弄玄虛,或者為了充分的展現自己而孤立的其他人,這樣隻能得到其他人的孤立,最終不利於你的潛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