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興瓊聽了果然紅了臉,急忙從大哥肩上跳了下來,卻說:“搭了馬馬架又怎樣?我又沒有要你搭馬馬架呢!”說著,把頭扭到一邊去了。

賀興仁這天沒看著熱鬧,心裏不高興,連對妹妹說話都有些橫繃帶嗔的樣子。直到十年後,他進了城,才終於領略了當年沒看見的抬亭子的風采。

原來,這亭子又叫彩亭,是縣邑北部一個古鎮的民間藝術。這古鎮建於明代,位於巴河、洲河、渠江三江交彙之處,上承千裏巴山、下接萬裏長江,是川東北一帶有名的“水碼頭”。自建鎮以來,皆是商貿繁榮,物產豐富。由於它的地理位置特殊,使古鎮產生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商埠碼頭引來各派勢力和各路大爺,在此爭名逐利。他們用於爭名逐利的手段,不是靠偷靠搶靠武力,而都以文化嶄露頭角。於是在那小小的碼頭之上,每年除了有官辦的祭祀與節慶外,還有推船的、行醫的、經商的,以及各種廟會,如龍王會、藥王會、三聖會、土地會等民間舉行的祭祀活動十餘種。加上民間傳統節日,像賽馬、舞獅、說書、演戲、劃旱船、踩高蹺等文藝表演,數不勝數,競相爭奇鬥豔。至清初,這抬亭子的風俗就產生了。初由居民自動組織,自備穿戴,自籌資金,於農曆的三月十五日抬彩亭。隨後行幫商會,集工匠之精華,專攻彩亭技藝,並定於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舉辦“彩亭會”,以後便逐步形成了民間固定的傳統民俗活動。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作為“四舊”被掃除過。但改革開放一興起便又恢複了。先是由工商企業或民間團體主辦,群眾參與,後來政府參與打造,於是便迅速成為川東北一帶最負盛名和最有影響的民間文化藝術節目了。

這彩亭的藝術最有說頭,融鐵工、木工、刺繡、縫紉、建築於一體,彙文學、繪畫、雕刻、力學於一爐,結構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絢麗,工藝精湛。若說它的特點,無外乎高、雅、險、奇、巧五個方麵。這第一,啥子叫高?你想想,高亭三到四層,高的達三丈多高,矮的亭也有兩丈多,這還不算高嗎?北方的高台社火,無論再高,也沒有高過這彩亭的。這第二,雅在哪裏?雅在人物造型上,不用假人,全用真人。盡管是孩童,但化裝、臉譜及背景,均構成折子戲中一場景。因此,這彩亭便融民間文學、戲劇、雜技、舞蹈、拳術、雕塑、建築於一爐了,顯示出雅致的風采。這第三,險自不用說了。亭上人物造型給人一種玄乎感,加上彩亭在行進中閃閃悠悠,似墜非墜,似斜非斜,觀眾提心吊膽、驚訝萬分,生怕孩子從上麵掉下來。殊不知,觀眾沒見過紮亭子的過程。原來那小演員已被牢固定位,看起來險,實際上一百個放心,不會掉下來的。這第四,奇又奇在何處?原來彩亭下端是一塊四四方方的平台,平台上麵豎了一根悉心打造的鐵杆,這鐵杆細長,分有很多節,相互首尾銜接,杆上有支架橫伸斜展。將化了裝的孩子都綁在支架上,然後用大衣大袍的戲裝,把支架和綁紮部位遮蓋起來,觀眾看不出來,因而稱奇。這第五,巧便是技巧。彩亭平台長寬有一丈多,上加三層,形成一個兩立方米的三度空間,下麵由四個腳夫抬著行走。因此,不但這抬的人行走時要求中心、重心,而且那彩亭製作時,要涉及數學、力學、鍛造、綁紮、運載等多種科技知識的運用,因而便需要巧了。這些知識,當十年後賀興仁了解後,愈發地在心裏,驚歎起那民間能工巧匠們的創造來。

——選自長篇小說《〈鄉村誌〉卷二:〈土地之癢〉》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