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社會教育的發展(2 / 2)

1939年,為適應戰時需要,縣立民眾教育館改組為義烏縣流動施教團,開始積極流動施教,使得全縣民眾教育工作沒有遭受很大影響。之後,又恢複縣立民眾教育館和倍磊民眾教育館,遵照民國教育宗旨及社會教育目的,在各地舉辦戰時圖書館,組織戰時青年讀書會、青年歌詠會、婦女座談會等,開展各種社會教育活動。同年10月,因日寇竄犯,省教育廳“不再發給民眾學校課本”,要求各縣自行設法解決,於是,縣教育局在全縣中小學校開展抄訂民眾學校課本活動,18所參加學校共抄訂民校課本1645冊。縣立初級中學等16所學校受到了縣政府的通令嘉獎。

1940年,民國政府推行國民教育製度,實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融為一體,即義務教育與民眾補習教育合二為一。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國民教育實施綱領》,鄉鎮設中心學校,保設國民學校,這兩級學校設小學部和民教部。原短期小學歸並或改為中心學校或國民學校。當時辦學成績較優的7所公立學校改設為鄉鎮中心學校,17所私立完全小學改為代用中心學校,135所私立小學改為保國民學校,實施初級小學教育。學校民教部設置成人班和婦女班,為失學民眾施以社會教育。

1942年,義烏淪陷。縣內各中小學和縣民眾教育館等一度停辦,但為開展民眾抗戰教育,社會教育卻有所發展,全縣進入各中小學兼辦和各機關團體舉辦的民眾學校學習的民眾仍為數眾多,達1.8萬餘人。

1943年,義烏奉令建立“強迫入學委員會”,開展學齡兒童及社會失學民眾調查,編製分期實施計劃,舉辦民眾補習班。因受當時環境的影響,調查工作無法展開,但已複校的2所初中和鄉鎮中心學校、保國民學校仍設法勸導、招收失學民眾入學。全縣舉辦成人、婦女班共52個,入學民眾1658人。據1943年全縣民眾教育程度統計,全縣總人口為326484人,識字人數達66406人,占總數的20.4%,其中達到小學畢業程度的有25502人,中學畢業程度的4776人,大學程度的599人。

1944年5月,社會教育工作全麵恢複,縣民眾教育館恢複工作。原有民眾體育場改設為縣立體育場,各鄉鎮還籌建簡易體育場。1945年,日寇已呈敗勢,縣流動施教團繼續積極開展流動施教。日本投降後,縣民眾教育館隨縣政府遷入城內開展工作。各鄉鎮中心學校和保國民學校都設有民教部,勸導並招收失學民眾入學。1945年4月,義烏縣奉令成立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負責督促各鄉鎮及保甲人員推行社會教育工作,督促學校辦理及開展社會教育工作研究。

1946年,義烏全縣舉辦國民教育競賽,分區發動對全縣文盲進行調查,訂立並頒行國民學校民教部計劃暨工作進度表,規定各級國民學校均應設立民教部,開辦成人班和婦女班,印發成人及婦女使用課本。這一年,各類學校舉辦成人和婦女班,共招收學員19000多人,民眾學校全麵恢複辦學。

1947年,省政府訓令各縣市辦理肅清文盲工作。義烏縣政府隨即展開文盲調查並督促失學民眾入學。據當時調查,全縣45個鄉鎮共有成人文盲120104人,其中婦女69234人。當年,各中心學校和保國民學校舉辦成人、婦女班129個,入學民眾達5115人;次年,又舉辦成人、婦女班85個,入學民眾3881人。

§§第五章 近代教育體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