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簡略地論述了中國古典音樂作品的審美特征。當然,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特征遠遠不止以上十二類。中國古典音樂正是通過它本身所蘊含的審美特質,構成了色彩斑斕、悅耳動聽的奇妙的音響世界,使無數聽眾在這個神奇美妙的音響世界裏,為之傾心、為之陶醉、為之銷魂,這就是中國古典音樂審美特質所產生的神奇效果。
一、中國古典音樂作品的審美作用
正是因為中國古典音樂具有那麼多的審美特質,所以,自古以來,人們便把具有審美特質的音樂作為最好的教育載體。《禮記?樂記》就明確地提出了“樂者,德之華也” 的觀點,《孝經?廣要道》也闡述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道理。 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甚至在《論語?泰伯》中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意思是說音樂的審美特質可以促進一個人一生的成功,由此可見具有審美特質的音樂對一個人的熏陶和成長是何等的重要。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發現了音樂具有極強的教化功能。這種教化功能,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一是增強愛國情感。愛國情感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凝聚中華民族人心促進中華民族進步的主要精神力量和價值源泉,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美德的核心。在中國曆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上,特別是中華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都曾湧現出一大批的表現愛國情感的優秀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歌頌了祖國優美壯麗的山河,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如畫江山”;《陽春白雪》中大地複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春江花月夜》中花枝搖曳、月滿江天的迷人的江南水鄉等等。欣賞這些音樂作品中描寫的美好祖國的美麗景象,能不為生活在這樣美麗的祖國而自豪和驕傲嗎?這正如毛澤東同誌在他的著名詞作《沁園春?雪》中所抒發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無數英雄麵對如此多嬌的大好河山,都禁不住折腰心服,更何況我等凡人,能不陡然而生濃濃的愛國之情嗎?由此可見,欣賞中國古典音樂作品,能增強人們的愛國情感,並矢誌為中華民族複興和崛起而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
二是升華道德品質。音樂是以聲音深入人們心靈的藝術,它通過旋律、節奏等音樂語言的運動 ,使欣賞者在聆聽中產生審美體驗、激起美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音樂看成是抒發情感、展示靈魂的最好媒介。我們在欣賞中國古典音樂時,就會象感受生命一樣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如我們在欣賞古琴曲《梅花三弄》時,就會被音樂中所描繪的“梅花”形象深深感動,並由此而升華自己的道德品質。梅花的品格高潔,有如冰雪般潔白,蒼鬆般挺拔,翠竹般堅韌。它天生一幅傲骨,不畏嚴寒,不怕寂寞,常在寒冬臘月、白雪皚皚之中傲然怒放,古人把它當作“歲寒三友”之一。“君當如梅”是古人追求的道德目標。《梅花三弄》就是通過歌頌梅花潔白芬芳、不畏嚴寒的特點來讚美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欣賞者通過對《梅花三弄》的欣賞,一定會為梅花的高風亮節所感動,也一定會為樂曲中所塑造的梅花曆經嚴寒,仍在“叢中笑”的高貴形象而折腰,並在這種欣賞和讚美中不知不覺地升華自己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