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以奮鬥者為本(3 / 3)

承認勞動,不認勞苦

創造了價值才叫奮鬥,否則再辛苦也不叫奮鬥。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奮鬥。我們把煤炭洗得白白的,但對客戶沒產生價值,再辛苦也不叫奮鬥。兩個小時可以幹完的活,為什麼要加班加點拖14個小時來幹?不僅沒有為客戶產生價值,還增加了照明的成本、空調的成本,還吃了夜宵,這些錢都是客戶出的,卻沒有為客戶產生價值。--摘自:任正非與肯尼亞代表處員工座談紀要,2008不要總抱怨工作辛苦,沒有業績的工作沒有意義。很多人彙報工作時,老是說工作很辛苦。我不喜歡有人說自己怎麼怎麼辛苦:要看你的工作業績,沒有業績的工作沒有意義。工作描述中不要動不動就寫上工作辛苦之類的東西。關鍵是業績,要強調成效。公司要生存、要發展。必須要有業績。--摘自:任正非早期講話紀要,1996“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其目的可以理解為,雖然沒有收獲結果,但為這個結果“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個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麵臨著這種問題的困擾,上至管理層幹部,下至基層員工,這個問題隻要稍稍處置不當,就容易引起公司人事的變動。華為公司對這句話是不認同的。華為隻承認創造了價值的勞動,不承認沒有價值的“勞苦”行為。關於這一點,任正非曾經在對“奮鬥”下定義時進行了解釋說明:“什麼叫奮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任何微小活動,以及在勞動的準備過程中,為充實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均叫奮鬥,否則,再苦再累也不叫奮鬥。”市場經濟肯定以市場為中心,這個目標導向是不能變化的。任何圍繞這一中心創造出來的成果就是貢獻,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奮鬥。總而言之,創造了貢獻的勞動叫作奮鬥。那麼,什麼是貢獻?任正非認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要去調板子、編程序才叫貢獻,管理所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一個群體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總是要有組織者和管理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貢獻是不是一定比勞動者少呢?那是不對的。原則上組織者一定是比實際幹活的人貢獻大,當然不排除少數專家可以超出管理者。”任正非又舉了洗煤炭的例子來說明“勞苦”行為。對於“把黑煤炭洗白”的行為,隻能說明這個人的勞動態度很好,任勞任怨,不怕髒、不怕苦、不怕累,可是洗煤炭不具有任何價值和意義,所以這就是沒有意義的勞動,這種行為不能稱之為奮鬥。類似的,低效率的工作行為是不提倡的“勞苦”行為。華為公司提倡艱苦奮鬥,但不提倡一味地埋頭苦幹,一定要向工作要效率。華為公司是有名的“加班公司”,員工經常工作到很晚,甚至工作生活部分。對此,任正非指出:“我們不主張加班加點,不該做的事情要堅決不做,這方麵

的節約才是最大的節約。算一算研發開發出來的功能,利用率不到22%,而通信行業電話功能的利用率更是不到千分之一,這個世界用來用去還是摘掛機,但我們公司過去就做不好。研發越高級的技術,大家就越興奮,越去研究,職務和工資也越來越高,簡單的技術反而不願意去研究。如果我們減少20%的無效工作,那麼既節約了成本,也不用加班加點。”所以,任正非認為,看一個人是不是艱苦奮鬥,並不一定要看加班記錄,一個天天加班的員工可能是艱苦奮鬥的金牌員工,但也有可能是效率低下的邊緣員工。所以,加班記錄隻能從一個角度反映工作態度問題,評判的時候要杜絕這種形而上學的思路。對於這種不產生貢獻的行為、人以及組織,華為公司的態度是:要提高管理效率,不要為加班而加班,不要搞形式主義;要以為客戶提供有效服務來作為我們工作的方向,作為價值評價的標尺。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部門為多餘部門,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流程為多餘流程,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人為多餘的人,這些不能對客戶產生貢獻且專門搞假動作的人員要堅決清退。

清除造假的奮鬥行為

警惕那些專看上司臉色行事、阿諛奉承的人。好幹部的標準是實事求是,堅持原則,眼睛朝下,不要光看上司的臉色。大家要警惕那些專看上司臉色行事、阿諛奉承的人,他們不是為公司而是為個人利益工作,無數曆史經驗教訓證明了這一點。--摘自:《盡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1996華為希望公司所有的員工都能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奮鬥,為客戶創造出看得見的實際利益。但任何公司內部都會活躍著一批“假冒偽劣”的奮鬥者,這些奮鬥者或者不創造利益,或者以創造出微弱的利益來賺取超額的好處。這些人員包括但不限於“考試精英”“夾心階層”“裙帶關係團體”以及“阿諛奉承者”。“考試精英”是需要轉化的對象。任正非指出:“考試,歐姆定律考得很好,就漲工資,然而紮紮實實擰螺絲的人就沒有份。考試怎麼能證明他可以多拿工資和獎金呢?那麼工藝質量誰去搞?我們不是以懂什麼來作為評價一個人的依據,而是以會幹什麼來作為評價依據。你們總是不提拔踏踏實實幹活的人,嫌人家笨,老是去提那些聰明的‘百靈鳥’,‘百靈鳥’的工資總漲,結果華為公司就是隻會唱歌。”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差是這一類員工的通病,天生具有“高分低能”的假象,這一類員工需要在實踐的崗位上多加曆練,在做出成績之後是可以使用的。“夾心階層”指的是缺乏實踐經驗,對華為公司文化一知半解,但卻坐擁較高職位的人。任正非認為,這一類人群的存在對華為公司的奮鬥成果構成了巨大消耗,涉嫌職位能力造假,不應坐在指揮者的位置,應該要拉到基層去加以鍛煉,如果能夠成為“自然領袖”,公司便認可他們在華為公司的地位。否則必然要影響到公司“打糧食”的戰果。“裙帶關係團體”是團隊建設的病毒。有些幹部憑借著種種裙帶關係,在這裏跌倒,在沒有做出成果的情況下卻能在那裏高升。這是缺少責任心,缺乏職業意識的表現,對於這一類戴著幹部光環卻不奮鬥的人群,華為公司要深入進行整飭。對於一貫不負責任的人,要堅決清除出公司的隊伍。“阿諛奉承者”要無條件清除。對於這一類人群,任正非強調:“下級看領導臉色行事,在事情的判斷上,不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而是看主管是否認可,隻要按主管的意見做,即使錯了,也是主管的責任,自己不用承擔責任。這是公司存在的大問題。長官導向不扭轉,公司就會偏離客戶導向,就會衰退。”對阿諛奉承者,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看是否給公司造成了麻煩,這一類人群的長處就是將造成的惡果模糊化。華為公司對這一類人的處理意見是無條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