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實行“能力主義”薪資製度(2 / 3)

獎金改革:拉大差距,劃清層級

加大獎金的差距,讓幹得好的人得更多獎金,從而留住優秀的人才。我們過去的薪酬製度是比較平衡的,那些聰明的人就跑了。那為什麼我們成功呢?我們這十五萬人都從一個孔流出去,這個水很厲害,就征服了客戶,給了我們很多機會,而我們現在的改革則是讓公司的優秀分子發揮作用,就是要拉開差距。水是自動從高處流到低處的,我們現在要把大家的能力發揮出來,我們就要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去,再用水泵“啪啪啪”把水揚到高處去,發揮更大的作用。現在我們的考核機製就要開始改變,開始加大獎金的差距,尤其是在一線、在基層。工資體係還是太難改,盲目改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先從獎金改起,大家已經明顯感到幹得好的人獎得多,優秀的人就覺得不用走了,那我們將來優秀分子就增多了。--摘自:任正非和廣州代表處座談紀要,2013

在獎金改革的問題上,任正非認為:獎金要打破橫向平衡。要向高績效者傾斜,從而激發員工幹勁、提升績效,發揮獎金的激勵和牽引作用。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獎金一定是要導向奮鬥的,並且要特別注重“鞏固基層員工的饑餓感、中層員工的危機感、高層幹部的使命感”的原則。如果這三感被破壞了,公司員工一旦走向暴富,最後結果就是大家懶惰,導致企業的滅亡。提到這個問題,任正非強調:“這兩年我就看到這個問題了,所以我就從獎金機製開始改,今年有5%的人拿不到獎金,一定要鎖住一個原點,否則基層幹部就亂來;同時強調拿到獎金多的人要是平均線的4~6倍,基層幹部就難做人了。我們對基層員工已經開放了加班申請,要求加班可以給你多安排點加班,多掙點錢。中層幹部的危機感,就是硬性淘汰10%。高層幹部要有使命感,高層幹部是選拔出來的,不是考核出來的,這裏麵要有一種機製。”拉大獎金的差距,意味著必然要提升獎金的額度。獎金是要從公司的利潤中拿出來的,增加的那一部分獎金從何而來?這裏麵牽涉到一個靈活製定預算計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操作,任正非給出了非常詳細的方案:“我上次已經提出來,將來剛性的工資薪酬比例保持在銷售收入的10%~12%,彈性的獎勵激勵機製占6%~8%。如果我們有這麼一個基線,在財務數據計算上要發生一個改變,我們每年就是看我們的計劃、預算和執行情況,比如說今年的計劃可能是300個億,但是我們認為可能做不到,我們提前按270億把薪酬獎勵指標給分了。到了年底,真做到300億了,我把30億臨時放到獎金裏麵,補發給你。明年我們的目標是350億元,但我們的預算做到320億這個計劃,所以就沒有‘麵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麵’這種人力資源政策,還是根據計劃和預算來,計劃和預算留一點餘地,不要都發了,然後說不行要收回來。晚一點發就放到獎金包裏去,獎金包就有彈性了。通過這張表格,每年對職級有升有降,這是剛性成本的管理,是一個科學的管理方法。獎金從這個表格拿出去,這樣就增加一個彈性。人力資源體係最主要是管崗位職責,獎金體係將來最主要是幹部體係分獎金包,這個包怎麼分,就不要去幹預太多了。”獎金的激勵機製一定要打破平衡:一是打破跨區域的平衡,二是打破區域內部的平衡,三是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平衡。打破平衡才能構築差異,有了差異才能形成流動,激活組織。任正非指出:“如果看到哪裏獎金很平均,那這個幹部就該換了,做不到獎勤罰懶,結果就是好的全走光了,差的全擠在那兒。今年公司明確了有5%的人員獎金為零,哪個大部門定不出這5%的人,那個部門的獎金就不能啟動發放,當然這是指大部門而言,小部門不要這樣僵硬。”獎金改革的基礎還是要“以奮鬥者為本”這一恒定的主題,要按貢獻來評定工資和獎金,不能按技術好壞來評定。權重原則參照“質量第一,功能第二,技術第三”,按是否滿足客戶的需求來評價。如果客戶的評價標準是“質量很穩定,功能很好,技術還先進”,這就是好,就要給獎。要逐步製定相對完善的獎金策略來激活組織,因為獎金的作用就是對已經做出的貢獻進行肯定,過去貢獻大的就要多發獎。高層團隊的責任就是對獎金的導向進行把控,並授權下級團隊策劃多樣化的分配方案。獎金的發放規則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按業務需求和管理要求細分不同的層級,同時要大力發獎,及時發獎,以起到明顯的杠杆效應。最後,獎金的評定一定要科學化、嚴肅化,實行“獎金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代表處可以每個周或每個月對所有成員打分,年度總分累計起來,作為獎金評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