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當我們在南方集團商談書稿出版的時候,恰巧是“嫦娥一號”升空的輝煌時刻。幾個月之後,在南方報業集團鍾總、丘總和梁主任等人的積極推動和參與中,《口述大寨史》付諸出版。當我看到出版社的副總編輯趙焜森設計的意境幽深、富有穿透力及豐富想象力的封麵樣稿時,的確有一種世事若流雲、此情可追憶的真切感受。這一段並不算短的文字,可以算作筆者忝為丘總的相聲《學大寨》的編者按語,也是我對鍾總、梁主任的一份感激之情!
第七(節) 對話:名聲響亮是一把雙刃劍
2009年7月28日作者就農業學大寨問題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周坤采訪。
問:“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是響徹整整一個時代的口號。今天,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生產建設運動?
答:作為一場組織發動了幾億農民參與並且對中國農村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的群眾性運動,“農業學大寨”是當時農業戰線建設發展的需要。由於當時中國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農村,因此其影響的人群遠遠超過“工業學大慶”運動。
其產生和發展有著特定的背景環境,有著曆史的必然,也有著時代的局限。那時,如果不是大寨成為中國農村的典型,也會有其他的典型出現。當然,這一運動走了極端,破壞了生態。但是,難道不正是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大辦農田水利建設,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農業生產力的集中釋放奠定了基礎嗎?凡事總是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問: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中國的改革開放迎來了又一個春天。這一年,郭鳳蓮決定帶領大寨人走市場經濟道路。大寨轉型的有利與不利因素有哪些?
答:大寨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村莊。大寨村民中有幾位曾經是中央、省、市、縣各級各類組織的代表和擁有各類頭銜的知名人物,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五年多。全國各地的人,包括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一些外國首腦人物和楊政寧、李政道、韓丁等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都曾經到大寨視察或指導。
同時,很多大寨人也不時隨團出國考察。大寨人,尤其是大寨的領導人,其視野是開闊的,甚至是國際化的。我們認為,這是大寨轉型的有利知識條件。一把手的作用總是很重要的。
此外,大寨轉型的時候獲得了來自江蘇、上海等地的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寨的“名聲”是他們轉型的“正資產”。
就不利因素來說,主要是當時很多人在思想上還轉不過彎來。畢竟是一個全國典型,眾所關注,一下子變得悄然無聲,這讓大寨人的失落感很強,一度很消極。當時很多大寨人走出門都不敢說是大寨人,怕被人投以異樣的目光,被認為是“左”傾代表。從這個角度來說,“名聲”又是他們的“負資產”。
問:大寨是幹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在這個物質上已經較豐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繼續保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當今時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應該有什麼樣的新內涵?
答: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仍然具有強大的時代意義。以大寨為例,它一共有10多家企業,但是除了大寨核桃露以外,其他的企業的技術、管理現代化的程度都不高。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意識,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而我們的國家,從“神七”飛天到大項目上馬,最近幾年也越來越強調自主創新。“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智造”轉型,不也正說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寨精神沒有過時嗎?
第八(節) 《口述大寨史》:記錄一個中國鄉村的60年變遷
大寨人進入我們的視線
從地理位置、土地、物產、人口、糧食產量和工業產值等等方麵說,這個在太行山土石山區的大寨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無論如何不會引人注目。然而,大寨的的確確又是一個非常特殊和引人關注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