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人·才(2)(2 / 2)

葉公是楚國頗有影響的人物。《春秋左傳》載,魯哀公十七年,楚陳交戰,楚君欲取陳國麥地,問國師子榖和葉公何人可當重任,葉公以帥者出身不便寒微立論:“率賤,民慢之,懼不用命焉。”站在楚國貴胄的立場對待主將人選,堅持帥賤無以戰的主張,而子榖舉丁父、仲爽加以反駁,雙方各執一是,楚惠王舉棋難定,轉而求簽問卜,結果楚軍打了敗仗。再有,楚王與葉公一起枚卜令尹(春秋戰國時楚國宰相稱令尹),先卜君王之子良,有不妥,異日改卜子國。卜選令尹是江山社稷之大事,葉公參與其中,可見楚王對葉公信賴和依靠的程度何等之深。關於葉公最後的記功是在魯哀公十九年(前476)間,葉公領兵出戰,“秋,楚沈諸梁伐東夷,三夷男女及楚師盟於敖(今河南滎陽西北)。”從楚王問大政於葉公以及葉公領兵征戰之事分析,葉公無疑是一位參與國家最高決策的實權派人物,在楚國最高統治者看來是一位善於理政、長於兵事、通曉占卜的人才。盡管葉公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以出身高低貴賤論人議事,與子榖意見分歧時,以“天命不”威脅,辦事循規蹈矩,然而他辦事認真執著的性格也頗為君王重視,那時楚國繼莊王、穆王之後霸業方興未艾,葉公也因其位顯權重聲名鵲噪。

葉公還是一位有個性的人,他為取得百姓的認可信賴,並不計較個人得失。魯哀公十六年亦即孔子去世的那一年,楚軍在蔡地擊敗蔡軍,葉公率師入城,道旁有人疑問:“您為何不披盔戴甲?國人望君猶如父母,城內若有盜賊傷害了您,就會斷絕百姓的希望,還是穿戴甲胄入城吧!”葉公裹甲而趨。途中再遇一人,發問:“大人為何戴甲胄入城?國人望君如過年(節),能仰望大人尊容是莫大的欣慰鼓舞,百姓知道大人健在就會信心百倍,若是披盔戴甲遮擋麵容,百姓一睹大人風采的願望就會落空。”葉公轉而卸去甲胄入城。我們看出葉公對百姓的意見或建議基本上抱著一種積極采納的態度,此後,葉公治理蔡地軍政民事,百姓安寧。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在他的小說《孔子》中詳細描寫了葉公與孔子第一次相會的情形。據說兩位寒暄一番,葉公就把市井中關於他的傳聞講給孔子師徒。葉公邊講邊讓侍從搬出幾件雕繪龍圖的東西供孔子一行觀賞,提到葉地人對他的嗜好大肆渲染,傳得玄而又玄,都說真龍為其誠心感動,登堂入室,把他嚇得“失其魂魄,五色無主”。葉公的講述逗笑了在場賓客,他感慨道:當官就要被人議論。盡管人們把他的好龍故事傳得神乎其神,走了板眼,他還要和老百姓搞好關係,當官真難哪!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既隨和又固執的葉公。

葉公之所以有一則好龍的寓言故事讓人發笑,愚以為當年葉公作為楚將征伐鄰國,異國百姓對他頗多怨恨,或許人們抓住他的矛盾性格,借好龍之題材來發泄對征服者的不滿乃至仇恨情緒。

第七(節) 德政為本的曆史傳承與借鑒

中華民族道德思想的產生可以追溯到盤古開天地、神農嚐百草、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等等遠古神話傳說故事,而係統道德思想的出現,則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孔子學說體係的建立以及孔孟之道的弘揚光大。此後兩千多年,華夏民族的道德思想體係漸趨完備,那就是道德為本,以德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