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人·才(3)(2 / 2)

隨著時代的進步,道德的內涵也必然要經受時代的過濾篩選,道德和法治,相輔相成,相生相形,道德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道德的保證。道德教化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過程,道德的作用表現在典章製度中,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形成人們的習慣,構成人的第二天性。道德必積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三國蜀主劉備去世前,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把高尚的道德品質視為個性修養的目標,那麼道德教化的作用恰似隨風入夜的潤物細雨。道德的修養也不僅僅是某個階級某個階層的事情,經書《大學》告訴我們:“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封建社會對官員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但又有誰能說清楚有多少人在金錢的誘惑下走向了不歸之路?二百年前,任大學士長達20年之久的乾隆寵臣和珅,就是在極端奢侈的享樂生活中為自己挖掘了墳墓,和珅被抄家沒產直至賜死的悲慘結局就是從生活失檢、道德淪喪開始的。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格言,出自蜀漢軍師諸葛亮的名篇《誡子書》。“儉以養德”包含了儉樸、(節)儉、勤儉在內的良好品質修養,“儉”可以說是道德修養的核心,也是江澤民總書記提出“以德治國”施政綱領對全黨各級領導幹部政治素質的最基本要求,是我們黨反腐倡廉的有效切入點。《道德經》裏有句話振聾發聵:“金玉滿堂莫能守”,“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通過不正當途徑聚斂的財物越多,招致個人損毀的必然性越大,這是被古今中外的曆史反複驗證的真理。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大順政權的失敗,晚清洪秀全太平天國政權的滅亡,都給後世留下了腐化墮落失政亡國的血的教訓。

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始終不懈地堅持反對黨內的腐敗,從四十年代全黨借鑒學習李自成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學習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提倡的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從提倡全黨各級幹部學習焦裕祿、孔繁森、趙雪芳的奉獻精神,到50年代懲處黨內高級幹部劉青山、張子善,90年代末懲處在生活腐化、道德墮落中走向毀滅的黨的領導幹部成克傑、陳希同、王寶森、胡長清之流,中國共產黨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利益為重,絕不與黨內腐敗分子妥協,有決心有能力鏟除黨內腐敗現象,有決心有信心清除黨的機體上的毒瘤。在高舉“以德治國”旗幟的同時,對危及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黨內害群之馬,運用強大的法律武器繩之以法,保證執政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保證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正確性。

道德不是空泛的說教,道德的培養要從細微處著眼,從小事上著手,從少年兒童抓起,從領導幹部做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觀念上“失之毫厘”,行為中就會“差之千裏”。孔夫子明確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子路問孔子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孔子告知“先之勞之”(身先士卒,吃苦耐勞),子路問進一步該如何做,回答是“無倦”(永不懈怠)。正如孔子在《論語》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黨的各級幹部應牢固樹立“德在人先,利居人後”的觀念,如此才會有感召力,才會有說服力,才會有凝聚力。共產黨人要堅持“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修養,實踐“知行合一”,說到的就要做到,要求群眾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經商之道講究童叟無欺,執政之道講求取信於民。如此才能無愧於時代的要求,做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