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成龍是一個奇跡,是廉臣遇明君的結果。封建社會政治體製下,通常是先有明君後有良臣。做良臣不易,做清官更難,清官遇上明君就難上加難。古人雲:“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與那些聲名卓著的清代政治家相比,於成龍毫不遜色,他任勞任怨、不屈不撓、不貪圖安逸享樂的品質,他勤於政務、忠於職守、克己奉公的作風,對清初社會的穩定和民風的轉移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節) 康熙皇帝評說名相吳口
康熙皇帝是在憂患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君主。康熙即位時,清朝廷進入北京才十七八年,內有輔政專權,外有藩王分裂,因此上這位八歲登基、十六歲親政的年輕皇帝對國家對人民有著很強的責任感。
吳琠(1637-1705),字伯美,號銅川,山西沁州徐村人。他是康熙年間一位重要的曆史人物。曾任湖北巡撫、湖廣總督、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等要職,“政績卓越,相業輝煌”,時人稱為一代賢相。康熙談論吳琠說:“寬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軍民受其實惠,朝中之事,麵折廷爭,必得其政,朕甚重之。”當年皇帝向朝臣誇讚左都禦史吳琠、河道總督張鵬翮居官清廉深得民心時說:“吳琠居官,即為參劾之人,亦以清官好官稱之,百姓尤深感服。”(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7)康熙對吳琠的評價應該是客觀公正的。吳琠任確山知縣時,“確山為中州瘠邑,又當七省通衢,明季流寇殘破,鵠麵孓遺,十室九空。先公極力撫循,苦心招徠,勸開墾,寬賦稅,化蒿萊為活壤,農民永享其賜。又設義學,延名師,開月課校士,籌膏火優獎之,期年之間,士風丕變。”(吳鈐:《七世賢良相國文端公傳》,《銅鞮吳氏人文誌》,1930年石印本)吳琠的政績得到河南巡撫佟鳳彩的讚揚,也得到當地百姓的一致肯定。他做清官好官的誌向始終不渝,“每語任外吏者曰:‘地有遠邇,俗有淳澆,然愛財異命,民情則一,能體此念,自為良吏矣。’”(《漢名臣傳》卷12)他的愛財不是斂財,是愛惜國家財產,珍惜人民血汗,康熙二十年(1681),清初理學名臣的刑部尚書魏象樞薦舉,吳琠升補通政司右通政,吳琠受魏象樞影響不小,嚴於律己,注重實踐,一年後吳琠遷都察院右都禦史,官至正三品,在任上他留下了《請複督撫巡曆地方疏》,其中談到:“國家之大本係乎民,而民生之大本係乎吏,所謂察吏以安民,乃當今第一急務也。……敕直省巡撫,親曆各屬,以知守令賢否,或謂巡方恐勞擾百姓,夫督撫賢,則必能禁迎送,卻供應,如其不肖,雖端坐會城,而暮夜之饋踵至矣,豈獨巡行足以勞民哉!”(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7)吳琠回籍為母親守製,謝絕所有饋贈,以實現母親“得為清官之母足矣”的夙願,表現了他廉潔奉公的高尚(節)操。他洞察人情世故的能力是很強的,提出地方官員應走出衙門,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解決百姓生活中的問題,基於這樣的認識,他能勤於職守,廉潔奉公,在湖北巡撫任時,與湖廣總督丁思孔妥善處理了三藩之亂後因裁撤冗兵而引起的大批湖北士兵嘩變問題,當幾千士兵圍攻巡撫衙門進行抗清示威之際,吳琠采取了懲其元首、對脅從者一概不究的寬大政策,嘩變平息,人心安定,百姓稱善,朝廷滿意。康熙皇帝賞識他的“有守有操”、“風度端凝”,冠以能識大臣之體的評語,能夠博得這樣稱讚的人是極少極少的。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說過:“賊雖已平,瘡痍未複,君臣宜益加修身,恤兵養民。布宣德化,務以廉潔為本,共致太平。”又諭:“若大小臣工,人人廉潔,俾生民所得,風俗淳厚,教化振興。”(孟森:《明清史講義》)康熙認為居官應以正風俗為先,移風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能身體力行的封疆方能使國家的重賦之地去奢返樸,從康熙任命於成龍、張鵬融為兩江總督,湯斌為江蘇巡撫的事情上,都可以看出這位有為皇帝的這一用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