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水資源
2.1 什麼是水資源
水資源比“水”多了“資源”兩個字,包括經人類控製並直接可供灌溉、發電、給水、航運、養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灣和養殖水域等。
水資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水資源是指自然界任何形態的水,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水的全部量。這樣看來,冰川也是水資源的一種,隻是,其何時能夠被人利用還有待科技的進步。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恢複的、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種用途而可被利用的淡水資源。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資源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作為自然的產物,水資源具有天然水的特征和運動規律,如循環性、可再生性、調節性等,表現出自然本質的一麵,也就是水的自然屬性。同時,其作為一種資源,在開發利用中還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生聯係,表現出參與人類活動的社會特征,即社會屬性。
2.2 有限的水資源
2.2.1 水資源的分布
水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世界上最多的水資源是海水,貯藏在四大洋中。人類維持生命、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在全球水資源儲量中僅占3%,這其中的2/3還被“凍結”了,成為廣袤的冰川、冰蓋等。總水資源量中僅1%的水為可利用的淡水。
淡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下水比較難被人類獲得和使用,但它偏偏是比較多的,占了可利用淡水資源的三分之二。而地表可見的水,如溪流、江河、湖泊、沼澤等僅占可利用淡水資源的三分之一。
每年約有110 000立方千米的雨水飄落在地球的陸地上,一部分雨水在降落時就會立刻蒸發,一部分被植物們所吸收,還有約43 000立方千米彙入世界的各條河流之中。在淡水中,大約9 000立方千米是可利用的。各種來源的淡水總量在6 000立方千米以上。其中,約有69%的淡水被用於農業,23%用於工業,8%為人類直接使用。
缺水的危害
水資源短缺會導致土地幹裂,不能種植作物,導致水質下降和環境汙染,使得環境難民數量與日俱增。同時,水資源短缺造成地下水超采,還會引發地麵沉降、地麵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缺水城市達300多個,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100多個,日缺水量1 600萬噸,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 000億元,是洪水災害損失的2.5倍以上,全國每年因缺水少產糧食約700億~800億千克。
2.2.2 水循環與使用的不對等
水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對地球上的水而言,其總量一般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隻是在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等作用下,不斷地進行著水循環。
但人們常說,水資源是有限的。這主要指人們維持生命和生產、生活所必需的淡水。淡水,如河流、湖泊等一旦汙染,要恢複需要極長的周期。同時,人類汙染、破壞的速度遠遠大於水體能自然恢複的速度,從這個意義來說,水資源是有限的。
2013年5月23日,全球逾500位專家在德國波恩向世界發出警示,世界水資源即將達到一個臨界點。學者們認為,過去的觀念將水資源視為不會枯竭的可再生資源,這可能過於樂觀。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過度攫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裏都無法得到恢複。科學家呼籲各國製訂嚴格的用水目標以改善全球水供應,保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並形成水資源管理體製,以解決水資源汙染、過度開發以及氣候變化問題。
因為水循環的作用,水資源能夠不斷恢複與更新。水資源在整個地球上分布不均,有些地區降水豐沛甚至成災,而在另一些地區,因幹旱缺水,人們的生存受到極大挑戰。甚至同一個地區,在不同的時間,水資源情況也可能大不相同。尼羅河定期漫出河堤,淹沒周邊的農田,洪水退去後土地會變得更加肥沃;某些地區幹旱與洪澇災害緊連,會出現旱澇急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