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1 / 3)

第二天,章麗萍、周立言和劉菊淡參加座談會的時候,與會校友們的情感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他們紛紛告訴章麗萍、周立言、哈玉和餘思燕,那十萬冊散落民間的圖書,在這四十年漫長的歲月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我們這裏的農村中小學,辦得比外鄉外縣都完善,主要是不缺師資!”

“家長們大都讀過幾年書,也就督催子女們上學讀書。文盲越來越少啦。”

“我們這二十幾個小山寨,還出了一批很有名氣的大‘秀才’哩!學者、教授、科學家、工程師、作家,總共三十八名,在全縣首屈一指,簡直是個奇跡!”

“這三十八個人,無一例外,都是樹人小學畢業的!今後肯定越來越多。”

“科學種田也搞得好,糧食產量高,林業更好。家家講衛生,懂禮貌,很少有罵街打架的醜事發生。一旦有了這種人,全村都笑話,嚇得他不敢到圩上露麵!”

聽到這,周立言非常激動,對劉菊淡說,“我教了一輩子書,直到現在,才真正理解了文化的力量!剛才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哪……”

縣委書記聽差了,以為他不相信這些事兒,連忙出來作證:“大家講的都是真情!縣教育局作過詳細調查,有書麵材料的。”

教育局長把話接過來,“周圍的鄉鎮,都很羨慕這一帶的小山寨,早就叫他們文化村了!還說,愛罵人的姑娘隻要嫁到了文化村,九九回親的時候就象變了一個人,再講話,文縐縐,連半個髒字眼都沒有了!”

他剛說完,一位中學教師又當眾吟詩作證:

鳳凰山上鳳棲林,

清風細雨沁人心,

灑落民間千萬字,

常使人傑地也靈!

他們一直談到了中午。該吃午飯了,餘思燕才發現,界牌鄉中學並不管飯。悄悄地問劉菊談:“這一百多位校友,到哪兒吃午飯去呢?”

“說起來話長嗬……”劉菊淡突然紅了眼圈兒,“四十年前,樹人小學從一開始就是靠鄉親們的施舍過日子……解放以後,三年困難時期,十年動亂當中,也是靠鄉親們省吃儉用才強撐著把學校辦下來的。大家都知道,這是老校長傳下來的老規矩,四十年啦,誰也不肯吃學校一頓飯!”

餘思燕又觀察了一番,問了幾位校友,原來,他們許多人自帶幹糧。沒帶幹糧的,有些下飯館,有些就到自己住在界牌嶺的同學家裏去吃飯。女作家聯想起許多事……不肯吃學校一頓飯,這種作風自然可貴。更有趣的是到同學家裏去吃飯--許多人在界牌嶺是有親戚的,但是不去,偏偏要“舍近求遠”,去找同學,這在農村也是一樁新事啊--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往,正在改變著傳統的親疏關係!

章麗萍自然要和家人同桌用餐啦。另外三位從北京來的客人,實際上也是一家骨肉。還有一位未及介紹的小朋友--十一歲的女孩章小鳳,既是界牌鄉中學初一的學生,又是青年校長章繼業的掌上明珠,正在給長輩們恭恭敬敬地端菜、盛飯。能幹的廚娘自然是小鳳的媽媽、中學教師賀柳啦。真妙,一家三代八口人,圍在老校長章樹人使用多年的這張老式飯桌邊,坐得滿滿的,吃著真正的團圓飯!

包括聰明的小鳳兒在內,八個人心裏都有一句害怕說出口的話:這團圓飯還能吃幾餐?

飯菜溫馨,意切情濃。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句話不說也得繞著彎兒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