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地理書上,就記載了北京地區有溫泉。現在海澱區的一個鄉名就叫溫泉;昌平縣的另一個鄉,小湯山,更是著名的溫泉浴療養地。這些溫泉,從前被發現時都是自噴泉,自流井。
從50年代開始,政府便有組織地鑽探、研究和開發北京的地熱資源了。地下熱水,兼有水、熱、礦三位一體的綜合價值,在世界各國都被視為很珍貴的寶藏,何況它又埋藏在大都市的腳下哩!
然而,鑽探工作並非易事。既要普查勘探,又要有理論指導。60年代,在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的指導下,通過地質構造分析和物理勘探,在城區的天壇公園裏鑽出了一眼熱水井,水溫高達70攝氏度,真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呀!因為,在這個大千世界,首都有地下熱水開發的至今隻有五個國家,而在鬧市區開發到地下熱水的就更罕見了。
到目前為止,北京市已鑽成100多眼熱水井,有半數集中於東南城的鬧市區。城裏的居民要洗地礦熱水浴,就不必往返百餘裏跑到小湯山去了。譬如,我家附近就有一個地熱浴池,步行也才三分鍾,四角錢一張票,方便得很,天天可去。而這種地熱礦泉浴,天天洗,持續一段時間,能夠治療腰腿痛、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慢性病。無病也能健身,保護皮膚,消腫,減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經化驗,北京地下熱水的水質甚好。其特點是微堿性、低硬度、低礦化度、含有某些特殊成份;其中達礦化標準的有氡、磷、氡、硫、偏硼酸和二氧化矽等。因而用途廣泛,可以綜合利用。在這方麵我的知識不多,僅就親眼所見的,郊區的地熱水,從浴池和療養地排放出來之後,又被引入蔬菜溫室(不是灌溉),作為一種天然暖氣,節省了大量煤炭(否則是要在地下燒火坑的)。我家住的這幢宿舍樓和附近的樓房,暖氣片裏晝夜循環的熱水,就是直接從地下熱水井裏抽出來的。
最近,地熱工作者已公開呼籲各有關單位珍惜北京的地下熱水資源。據他們測定,北京地下熱礦水的年齡在一萬年以上,而且補給水源較遠,是點點滴滴滲入地層深處的縫縫洞洞中,受大地熱流加熱之後才逐漸集聚而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國外也有報道,說法國巴黎盆地的一對熱水井,以熱量單位計算,一年采出的熱量,竟然是五十年地球熱量積聚起來的,也就是說,要50年才能補充得上。可見,這地下熱水也是貴如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