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福建電視台的朋友們發起了一項係統工程--決心拍攝60部(八十集)《聊齋》係列電視劇。這將是目前國內投入攝製的最長的電視劇係列片。消息見報,不僅影視界,廣大觀眾也在紛紛傳說。沒承想,最關心此事的竟然是那些“天生麗質難自棄”的少女。她們看了剛剛播映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裏的十二金釵,心中酸溜溜的,我比林黛玉漂亮呀,怎麼偏偏選上了她?如今機會來了,便四處打聽,誰是《聊齋》的編劇和導演?怎樣才能讓我去扮演一個小狐仙呢?
於是,我們這些被報紙披露了姓名的編劇,開始收到“小狐仙”的來信和玉照,“堅決”要求比美。隻好回信說,選演員是導演的事情,可是,信又來了,追問導演是誰。
七年前,淩子風執導《駱駝祥子》時,登報征求飾演祥子的演員,一時間應征者竟然多達一千六七百人,差點兒踏破北影的門檻。一位憨頭憨腦的農村小夥子,賣掉家中的大肥豬作路費,來到北京城,如不錄用,就連回家的錢都沒了。嚇得淩導演躲了起來,趕緊登報聲明“祥子已經找到了”!前車不遠,這次誰還敢招來成群的小狐仙哩。
然而,“小狐仙”們並不罷休。她們算過帳,即使一部戲隻選一位女主角,那也是60個狐狸精嘛,入選率比十二金釵高四倍,還是可以爭取的。可惜她們並不深知,要演小狐仙,單是生得漂亮還不夠啊。蒲公筆下這些聰明、美麗、善良的少女,在氣質上至少還要有點兒靈氣、仙氣、妖氣、俠氣吧!
據我所知,《聊齋》的12位編劇已於8月底完成了這60部劇本的改編工作,其中10部也在福建、上海、山東、江西、四川等地陸續開拍了。計劃三年內全部拍完。《聊齋誌異》是蒲鬆齡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它的400多個狐鬼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不僅中國人喜愛,目前已有20多種文字的譯本在世界各地出版。此番攝製電視係列片,對弘揚中華文化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為改編《聊齋》,我們還特意到山東淄博市蒲家莊去參觀蒲鬆齡的故居。這是一座四進院落相連、花木茂密、古色古香的農舍。附近還有著名的柳泉和草亭,相傳蒲鬆齡在此設茶待客,與過往行人促膝交談,聽他們談狐說鬼,以寫《聊齋》故事。後來蒲公墓亦建於此,連同紀念亭和柳泉書屋,形成了一個柳林環抱的文物名勝和風景區。最有趣的,是故居院內諸多擺設皆仿狐狸造型,連小賣部和路邊地攤上都出售各式各樣的陶瓷狐狸。遊客大都買一兩件,帶回家去擺在案頭,而且深信這狡猾的小精靈具有至善至美的仙女品格。
蒲公一生清貧,仕途不通,當了30年教書先生,歸家時已70歲了。他痛恨貪官汙吏,關心民眾疾苦,著作甚豐,然而《聊齋》在其身後半個世紀才得以刻印流傳,此中又包涵著多少辛酸和哲理啊!郭沫若為“聊齋正房”書寫的一副楹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倒是說出了人民大眾喜愛狐仙的原因。
小說《聊齋誌異》是文言體,許多人讀起來比較吃力。這次大量地改編成電視劇,相信會受到海內外觀眾的歡迎。我衷心祝願諸位導演和成群的小狐仙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