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古城耒陽(1 / 1)

一千七百八十年前,耒陽是出過名的。當時龐統先生在此屈居縣令,很不得誌,便懶懶散散,不理政務,以致劉備派了三將軍張飛前去審察他的工作,從此劉皇叔帳前多了一位鳳雛軍師。這故事出自《三國演義》,並非正史,中國人卻是婦孺皆知。

我有幸兩次住在耒陽,共計七八年時間,對這個湘南的小城相當熟悉了。它是京廣鐵路線上的一個大站,縣城約兩萬人口,老城區有一條石板街,一條沿著耒水的河街,也稱得上是個水陸碼頭了。

這裏有煤礦,又是魚米之鄉,還出產桐油、茶油、蓮子、茶葉,比較富裕。但更加吸引人的,卻是它的幾處古跡。

縣城中心,寬闊的古校場坪緊挨著一個橢圓形的大池塘,叫蔡子湖,相傳是蔡倫造紙的漚麻坑。湖邊有青瓦粉牆的老式庭院蔡侯祠,還有搗碎紙漿用的巨大石臼和石杵。蔡子湖中腰有一道不長的長堤,有石拱橋,貫通兩岸。岸邊有垂柳,湖中是幾畝荷花。附近有電影院和劇場,校場坪上有球場,還有一座相當高大的老式樣的戲台,並不比北京頤和園裏慈禧的大戲台小。現在,蔡子湖成了縣城的中心公園。

縣文化館裏擺著一隻丈八長的石槽,據傳這就是當年張飛的喂馬槽。是真是假,無從考證。它有1000多年的資曆了?很難說,不過,這石槽少說也有千斤重,日本兵侵占耒陽的時候也未曾挪動它。

縣城附近還有一座漢墓,已經掘開了。我是1956年去看的。墓穴並不大,四圈用磚拱砌而成,圓頂,建築工藝十分精巧,一點裂縫和滲漏的痕跡都沒有,那珍貴的“秦磚漢瓦”燒製得非常結實,表層也沒被剝落粉蝕。

距縣城一公裏的地方還有一座杜甫墓,墓前是杜工部祠堂。縣誌上說這是杜甫的衣冠塚。另有民間傳說,就很有趣了。幾位老人異口同聲地告訴我,當年平息了“安史之亂”,杜甫便從成都出川了,他乘木船過三峽,順江而下,一路上飲酒賦詩,非常快活。路過嶽陽時,杜老夫子非遊覽800裏洞庭湖不可,便換乘了耒陽人操舵的漁船。那時候的洞庭湖比現在大一倍還多,無風三尺浪,是“天下第一大湖”,一望無垠,水天一色,就像進了大海。可惜,樂極生悲,杜甫吃多了湖南特產的辣牛肉幹,又喝多了糯米甜酒,胃腸脹裂,死在了船上。遺體運回了杜甫的故鄉。沒承想,卻有一包袱衣物留在了船上。老艄工駕船順著湘江、耒水回到耒陽,縣裏便建造了這座衣冠塚,永遠祭祀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