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的華人都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這不僅是同胞相親的紐帶,也是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一種象征。現在,黃帝軒轅氏的陵寢已在陝西省境內修複開放,年年接待萬千同胞觀光瞻仰,那麼,炎帝神農氏的陵寢在哪裏呢?
最近我有幸拜訪了正在修複的炎帝陵,還增長了不少見識。
關於這座陵墓的位置,古籍記載中最早見於晉《帝王世紀》;以及唐《史記補三皇本紀》,都說:“炎帝崩,葬長沙。”但是,長沙城內外並沒有炎帝陵。至宋朝羅泌著的《路史》才寫出了確切地點,說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這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登極後,派人遍訪古陵,終於在“茶陵縣南一百裏康樂鄉白鹿原覓見帝陵。”便於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此建廟奉祀。這地方就是今湖南省酃縣塘田鄉鹿原坡(酃縣在宋嘉定四年由茶陵分置)。
我這次去,從長沙乘火車至茶陵,再換乘一小時汽車即達。到了之後才發現,鹿原坡就在羅霄山脈中段,井崗山以西50公裏處。如果從我住過多年的古城耒陽乘汽車東行,也隻有一個多小時的路吧,當年卻不知道。
經炎帝陵修複工程指揮部的負責人介紹,又看了清朝道光年間姚大經所繪的炎帝祀像,以及《炎帝陵古建築群布局圖》、《炎帝陵山川圖》和若幹照片,我才知道,這座宮殿式的古陵規模宏大,十分壯觀。其主殿為四進:第一進午門,內有丹墀,左右兩廊疊,樹曆代告祭文碑;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正殿,重簷歇山頂,高11米;第四進為陵寢,砌石圍牆,豎有石刻墓碑:“炎帝神農氏之墓”。自宋朝以來,環繞殿陵四周又陸續修建了奉聖寺、胡真官祠、天使行台、崇德殿、時殿公館、宰牲亭、味草亭、飛香亭、詠豐亭等古建築群。再加上天池、龍潭、鶴潭、霞橋、鹿原洞等八景、十景,真是個蔚為壯觀的祀祖聖地了。
不幸的是,主殿行禮亭於1954年因香客失火而毀;其餘古跡在“文化革命”中也被嚴重破壞了!
遙想炎帝治理天下,首先提出“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倡導“以農立國”。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普嚐百草,發明醫藥;治麻為布,製作衣裳;首辟市場,互通有無;削桐為琴,結絲為弦,作五弦之琴;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後來,炎帝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結成了聯盟。因而有史以來,炎黃二帝統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和團結統一的象征。
1983年,20幾位人民代表聯合倡議修複炎帝陵,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海內外同胞的廣泛支持。1986年,湖南省撥出專款,並於6月28日在“天使行台”門前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據了解,一期工程將於1988年修複主殿;二期工程於1991年修複古建築群。這是曆史上第六次大規模修複炎帝陵,將使山川生輝,同胞歡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