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人心虛則所學進,盈則所學退(1 / 1)

原文

人心虛則所學進,盈則所學退。朕生性好問。雖極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於此等處決不遺棄,必搜其源而切記之,並不以為自知自能而棄人之善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人虛心,那麼他的學習才有進步,自滿了,他的學習就要落後。我天性好問,即使是沒有文化的粗俗人,他們有時也能說出非常有道理的話。而我對於這些人的言論決不嫌棄,一定要尋根究底地探究出個來由,並牢記在心,並不認為自己懂得了,也有能力了,就不再學習別人的長處。

家訓史話

襄子是春秋末年晉國人,他才藝超群,但自感美中不足的是駕車的本領很一般,為此他拜當時有名的馭手王良為師學習駕車的技術。俗話說:“名師手下出高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一個教得認真,一個學得仔細,趙襄子終於掌握了駕車技術。他對自己馭術的提高很滿意,漸漸滋生出驕傲的情緒,有一天竟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同王良進行馭車比賽。

王良沒想到趙襄子提出這樣的要求,但感到趙襄子確實大有長進,便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倆連續進行了三場比試。出乎趙襄子意外的是,盡管每次比賽前都做精心的準備,而且每次比賽都換一匹駿馬,勢在必贏,可是每次比賽的結果都令趙襄子感到沮喪,因為他的馬車總是落在王良的後麵。

幾天以後,趙襄子還是鬱鬱寡歡。心裏想:馭術上我已經進步這麼快,而且每次比賽準備又都那麼充分,怎麼還是輸呢?一定是王良有什麼絕招沒有教給我。想到這,他很氣惱,找到王良,埋怨他說:“我向你學駕車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們相交親如手足,你說已把全部技能教給我了。但比賽三次我都輸了,事實證明,你還留著一手。”

王良聽完,又看了看趙襄子的神情,心平氣和地說:“你不必生這麼大的氣,你想的不對,事情並不是這樣的。你學馭心切,我既答應了教你,就不會留一手,我的技術確實毫無保留地傳給你了。”

趙襄子一聽急忙反駁:“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那為什麼我總是輸給你呢?”

王良擺擺手說:“別急,聽我慢慢說,你確實在我的教授下掌握了駕車技術,但是,你還不會靈活地運用技術,你把技術用死了。”王良頓了頓,看了看趙襄子進一步說:“駕車最重要的是使馬的身體安穩地套在車內,隻有穩才能快,不然的話,東搖西晃,怎麼能快呢?馬跑起來後,馭手便要用心去指揮和調整馬的方向和速度。馭手和馬要保持一種默契,使動作協調,這樣才能得心應手,跑得快。在比賽的時候,也要注意把學到的駕車知識靈活地運用到駕車的過程之中,一心不可二用,不能光為比賽而比賽。”王良又停下來,看著趙襄子若有所思的神情,知道還沒有徹底說服他,於是接著說:“你同我比賽的時候用心不一,不是一心駕馭,總是想著輸贏,精力分散。這樣就勢必導致你在落後的時候,一心要超過我;跑在前麵的時候,又唯恐我追上來,心裏緊張到極點,人和馬步調就不協調,步伐也容易亂了。”

趙襄子聽了,感到確實是說中了自己的要害,便頻頻點頭,心中的怒氣慚消。王良見狀就趁熱打鐵繼續說:“駕車比賽,總有先後,心理要放鬆,要平衡,如果把先後看得過重,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比個高低上,哪裏還有精神去指揮和調整自己的馬匹呢?這當然會影響速度,也是你落後的原因啊!”

聽了這一番話,趙襄子回想比賽的前後經過,感到老師說的確實中肯、深刻,不由得對王良心服口服。

從此,他照老師的話去做,果然技藝大進。

古訓今鑒

康熙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苛責他有上等人下等人的觀念也是無濟於事的,這則家訓是在告誡子孫,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不要自滿。

世界上的學問道理豈是隻有在學校裏讀書就可以全部掌握的,我們就算讀到博士依然不能說自己什麼都懂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在某些方麵也有讀書很多的人所不及的長處,現代人更應該謙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