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1 / 1)

原文

人多強不知以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見高年人,必問其已往經曆之事而切記於心,決不自以為知而不訪於人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人大多不懂而裝懂,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自小就是按照孔子的教導這樣做的。每見到年事已高的人,一定要問問他們以前經曆的事,並牢記在心中,決不自以為什麼都知道了,就不去請教、詢問別人。

家訓史話

從前,越國還沒有見過車,也不知道車是什麼樣。有一天,一個越國人遠行,走到晉楚交界的處,見到了一輛車。

其實是一輛已經破損得十分厲害的、報廢的車:輻條已經腐爛,車輪還缺了一個,車輗也已經折斷,車轅壞得很嚴重。已經日曬雨淋了很久,更顯得破敗不堪。這是一輛被人們丟棄的破車。本來這輛破車已在這停了多日,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沒見過車的越國旅遊者聽說這就是“車”,心想:“雖是破車,但家鄉人也未曾見過,讓他們見識見識啥是車也好。”想到這,他就雇人雇船,把這輛破車運回越國。一是讓家鄉人感到驚奇,二是誇耀一下自己的見多識廣。

經過一路顛簸,這輛勉強運到越國,到越國後也快散架了。越國人這樣一件“怪物”十分驚奇,紛紛前來觀賞。旅遊者驕傲而自豪地向眾人介紹:“這就是車,你們以前從來沒見過的車!”圍觀者讚歎不已,但是對車的破爛不堪沒有任何人提出疑問,都認為車就是應該是這個樣子。既然有了車的樣子,越國人自己也要開始製造車。他們埋頭苦幹,“依樣畫葫蘆”。經過數月的辛苦勞作,終於造出了許多同這輛破車相差無幾的車來。

就在越國人陶醉在自己能造車的喜悅中時,有一天,從晉國和楚國來了兩個人,他們到越國後,見到了越國人為之驕傲的車後,啼笑皆非。麵對這些破破爛爛、不能使用的破車,他們好心地告誡越國人,說這種車是不能跑路的,這樣的車是不能使用的。本來他們想詳細地告訴越國人該怎樣造車,可越國人誤解了他們的意思,認為這兩個人在欺騙他們。越國人並沒有聽從他們倆人的意見,並且認為他們一定是別有用心。還是覺得自己造的車就是好車,就是車本來該有的模樣。

不久,敵國進犯越國。越國人聽到戰鬥警報,紛紛披掛上陣,並自以為這回靠自己造的車必勝無疑了。他們登上車,立即驅動車子前進。但這些車本來是模仿破車造成的,根本不能用。一啟動開關,各部件就開始“嘎嘎”作響,紛紛掉落下來。有的車勉強跑到陣地前,就再也不動了。最後這些破車都稀裏嘩啦散了架:掉輪的掉輪,折轅的折轅,把車上的士兵摔得東倒西歪,七零八落,隊伍一片混亂,紛紛逃命。還有人想利用這些破車,撿起掉下的輪子往車上安,七手八腳安好幾輛,有的剛啟動幾步,就“咣當”一聲全散了,有的還沒啟動,就這邊修,那邊壞;這邊往裏裝,那邊往出掉,弄得狼狽不堪。敵方見狀感到良機已到,大舉進攻。越國將士早已被破車搞得焦頭爛額,見敵人衝過來,慌忙招架,被打得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戰爭結束了,越國人也開始覺得這仗敗得似乎與這些車有關係。但他們仍不知道可以使用的車是什麼模樣的。

古訓今鑒

愚昧且不自知,隻能自害其身。康熙諄諄教誨子孫,切勿不懂裝懂,必須向比自己年高的長者請教學習,這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正確態度。

不懂裝懂所出現的鬧劇,以前的曆史不會少,以後的時代也必然不會絕跡。坦然說出不知道這三個字,才有機會真正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