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朕自幼留心典籍,比年已來所編定書約有數十種,皆已次第告成。至於字學,所關尤切。《字彙》失之簡略,《正字通》涉於泛濫。兼之各方風土不同,語音各異,司馬光之《類編》,分部或未明;沈約之聲韻,後人不無訾議;《洪武正韻》多所駁辯,迄不能行,仍依沈韻。朕參閱諸家,究心考證,如我朝清文以及蒙古、西域、洋外諸國,多從字母而來,音雖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於點畫,兩字合作一字,二韻切為一音,因知天地之元音發於人聲紒紛矠,人聲之形象寄於字體。故朕酌訂一書,命曰《康熙字典》,增《字彙》之闕遺,刪《正字通》繁冗,務使詳略得中,歸於正當,庶可垂示永久雲。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我從小就留心對經書典籍的學習,近年來主持編寫已成稿的書大約有幾十種,都已經陸續完成。至於對文字的研究,我更是關注。《字彙》一書,缺點在於過於簡略,《正字通》涉及的內容過於龐雜。加之各地風土人情不同,語音也各不一樣,因此,司馬光的《類編》,各部分的分類間或有不清楚的地方;沈約的聲韻學說,後代人也對它有所批評;《洪武正韻》對他書的意見多所否定,但卻未對音韻提出正確讀法,因此並未流行開來,人們還是依照沈約的音韻去正音。我閱讀、參照了各家的意見,潛心考證,發現滿文及蒙古文、西域文、海外各國的文字,大都是從字母拚讀而來,發音雖然是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字形都是由點、畫構造而成,兩個字母合成一個字,兩個韻可以反切成一個音。因而我懂得了天地最早的聲音,是由人聲所形成的;人聲的形象就是借助於字體來顯示出來的。所以,我考慮要編一部字典,名為《康熙字典》,補充《字彙》的缺漏,刪削《正字通》的繁雜,務必詳細適度,成為一部正確、適用的工具書。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留給後人作為典範了。
家訓史話
康熙晚年對修書最感興趣,成果也以晚年最多。他一生自撰及組織才能之士編纂的書籍達六十餘種,其中絕大部分在五十歲之後完成。修書之所以成為康熙晚年“最樂之事”,並非單純出於興趣,而有其曆史的必然性。康熙治國數十年,建樹甚多,成效卓著,守成、創業之功績,舉世公認。因此,他珍惜自己的事業,總結治國之經驗,渴望能傳之千秋萬代。他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君主,深知科學文化的價值不可忽視,因而肯下功夫、花工本進行整理,使之發揚光大。他的思想是深邃的,經驗是豐富的,留給後人的是一筆最寶貴的遺產。他一生兢兢業業,修身、齊家、治國,都十分認真,並投入全部精力,自信每個體會對後人都有益處。這一切,使他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寫出來、留下去的強烈欲望,如蠶吐絲,欲罷不能。康熙晚年親自組織纂修的書籍,不乏傳世之作。如《清文鑒》、《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子史精華》、《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廣群芳譜》、《律曆淵源》等,已成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成的《康熙字典》,吸收曆代字書的有益成分,並加以補充和發展。
古訓今鑒
康熙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及算法聲律之學”都有很深的知識素養。對華夏之外的文明不是排斥,而是去了解。這種海納百川的心態是難得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