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記》雲:“昏定晨省”者,言為子之所以竭盡孝心耳。人當究其本意,不可徒泥其辭,必循其跡以行之,如朕子孫眾多,逐日早起問安,汝子又早起問汝之安,日暮如此相繼問安,不但爾等無飲食之暇,即朕亦將終日不得一飯之暇矣,決非可行之事。由此觀之,凡人讀書俱究其本意,而得之心可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禮記》上說:“昏定晨省”,是說作為兒子的應該對父母竭盡孝心。對於這句話,應當推究它的本意,不能夠僅僅拘泥於字麵的說法,要遵循本意的軌跡去實踐。比如我有眾多的子孫,你們每天都早起向我問安,你們的兒子又早起向你們問安,到了傍晚又是如此這般的問安,不但你們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就是我也將整天得不到吃一頓飯的時間,這絕對不是可行之事。從這一點看來,凡是人讀書都應該推究作者著書的本意,領會在心中才行。
家訓史話
戰國時期,秦國有個人叫孫陽,精通相馬,黑馬白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
有一天,孫陽外出打獵,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突然向他走來,在他麵前停下後,衝他叫個不停。孫陽,摸了摸馬背,斷定是匹千裏馬,隻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專注的看著孫陽,眼神充滿了期待和無奈。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裏馬,它本是可以奔跑於戰場的寶馬良駒,現在卻因為沒有遇到伯樂而要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裏,難過得落下淚來。
這次事件之後孫陽深有感觸,他想,這世間到底還有多少千裏馬被庸人所埋沒呢?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目的是使真正的千裏馬能夠被人發現,盡其所才,也為了自己一身的相馬技術能夠流傳於世。
孫陽的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他想,有了這本書,還愁找不到好馬嗎?於是,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畫的圖形去找,沒有找到。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在野外發現一隻癩蛤蟆,與父親在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非常像,便興奮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馬蹄短了些。”父親一看,又好氣又好笑,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蠢,悲傷的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古訓今鑒
康熙這則家訓教育子孫不可拘泥於形式,如果按照聖人所說的晨昏定省,那他這個皇帝就什麼事情就別做了。
“昏定晨省”隻是形式,重要的是孝順老人的真心,人人都學二十四孝那是件很恐怖的事了。讀書學習也是這樣,一定要領會思想要義,而不是專門在章句辭藻、形式花樣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