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言:“良知良能。”蓋舉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謂自孩提以至終身,從吾心,縱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尚言於“誌學”、“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之後。故古人童蒙而教,八歲即入小學,十五而入大學,所以正其稟習之偏,防其物欲之誘,開擴其聰明,保全其忠信者,無所不至。即孔子之聖,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將至。故凡有誌於聖人之學者,其擇善固之,克己複禮,循循勉勉,無有一毫忽易於其間,始能日進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孟子說:“良知良能。”是想舉出良知、良能這些心中固有的天性作為行善的開始,以此來說明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他又說:“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不失其嬰兒一般善良、純樸之心的人。”這不是說從孩提時一直到年老死去,可隨其心,放縱自己的內心感情,放縱自己的認識能力,放縱自己的才能,沒有一刻不是他良心、本性的自然流露。即使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他能做到聽從心之所想,不違犯任何規矩,也還是在十五歲時立誌苦學、三十歲時成家立業、四十歲時不再迷惑、五十歲而知天命、六十歲耳順之後,才能達到這般境界。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無知時就開始進行教育,八歲時就入小學,十五歲時入大學,目的是為了端正他稟性、習氣中已有偏差的地方,防止他被物質欲望所誘惑,開啟他的聰明才智,保持他的忠誠、有信,使他能時時處處不喪失這些品德。即使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他追求真理的思想,也是永遠不息,有如不知自己的年紀已進入老年。所以,凡是有誌於聖人學問的人,他們選擇認為是好的就堅持不懈,約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禮教,恭順有序,勤懇不懈,中間沒有一絲一毫輕視和疏忽,才能每天都不斷地進步。
家訓史話
司馬遹是晉惠帝的長子,少年聰穎,後被立為太子。年紀稍長,太子司馬遹卻不好學了,每天隻與左右嬉戲胡鬧,也不知道尊敬師傅。賈後南風平素就疾恨太子名聲好於是暗地裏指使宦官對太子進行教唆,勸他不必拘束,不想學習就別去學,要為所欲為,勸他動用嚴刑懲罰對自己進行勸諫的人。於是他一天天怠慢鬆懈,隻在園中遊戲,荒廢學業的同時變得日漸暴戾,有敢冒犯者,他便用棍子擊打。又讓小商小販到西園賣各種雜物,他坐收其利。他將用於眾人的錢供他寵幸的人使用。舍人杜錫苦心勸諫,換來的是針刺的嚴酷懲罰。賈皇後趁機向晉惠帝進讒言,最終,司馬遹被廢為庶人,並被賈皇後害死,年僅二十三歲。不僅自毀了前程,也把性命葬送了。
司馬遹資質聰明,但是不讀書荒廢了學業,以至於不通大義不懂世情。秉性有所偏差的地方得不到修正反而愈演愈烈,終於整日沉溺於享樂之中,為所欲為,豈有不敗之理?
古訓今鑒
康熙這則家訓的要義是讀書是為立德,培養良好的品德,使德行無失。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學習和做事都要有堅持下去。人格的修養也是一樣,一生都清白自持的人,臨到老來糊塗昏聵的例子很多,應引以為鑒,勤讀書使自己保持優秀的一麵,不被世俗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