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曆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曆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麵目。
§§17. 英雄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
原文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若校其分數,則互相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何以論其然?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劉邵《人物誌·英雄第八》
譯文
草中精華秀靈的叫做英,獸中特出群類的叫雄。所以,人類中之文才武功優異超眾的人就用“英雄”來命名。因此聰明秀絕的稱為“英”,膽力過人的稱為“雄”,這是在稱謂上的大致區別。若要考察英與雄各自的力量,就應相互配合。英與雄各有二分,相互交換一分,然後就能取得重大成就。何以如此說?聰慧明智者,是英才之分數,若不得雄才之膽識,則其言辭不能得以被人接受;有膽識力量者,雄才之分數,若不得英才之智慧,則其所做之事難以成立。因此,英才憑其聰慧謀劃於初,憑其明智而尋找機會,依賴雄才之膽識而行動;雄才憑其力量使眾人服從,憑其勇氣排除困難,依賴英才之智慧而成就其事;如此之後方能對其所擅長者有所助益。
縱橫家智慧故事
“英得雄分,然後成章,雄得英分,然後成剛”,單單的隻有謀略或隻有膽識力氣,都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縱橫家需要的人才既要聰慧明智又要有膽識勇氣。戰國時期的毛遂自薦故事正是最佳注腳。
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薦。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讚語,這是因為沒有先生什麼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隻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 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嗬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 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歎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