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張良與大力士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該車擊去。120斤的大鐵錘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於難。
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在這裏遇上傳說中的神秘人物 “圮上老人”,張良不懼刁難,為他拾鞋,獲得兵書。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人。
§§20. 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
原文
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範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然則英雄多少,能自勝之數也。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劉邵《人物誌·英雄第八》
譯文
但是英才的分量應多於在雄才,英才決不可以缺少。英才的分量不足,智謀之士就會離去。因此項羽勇力畫世,機智應變,而不能聽取采納奇偉意見,有一個範增而不能用,而陳平等人都逃離歸到劉邦帳下。劉邦英分多,因此群雄敬服他,英才歸附他,英雄兩才都能得其用途,因此能滅秦破楚,安定天下。如此而言,英才與雄才分數之多少,乃是戰勝自我之分數。隻是英才而非雄才,則雄才之人不能敬佩服從;隻是雄才而非英才,則有智之士不能歸附投奔。因此,雄才能得到雄才,不能得到英才;英才能得到英才,不能得到雄才。所以,一人之身,既是英才,又是雄才,方能役使英才與雄才。能夠役使英才與雄才,所以能成就偉大事業。
縱橫家智慧故事
英雄之間惺惺相惜、義氣相投,而主管者本身的胸襟氣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正是賢士名將都渴望投奔英明的君主的原因。縱橫家的“英”指的“文,”“雄”指“武”,英為文昌,雄為武稱。唐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李世民文治武功均是值得大書特書,自然是有這麼說的資格。
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多次以少勝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不僅僅是武力就能達到的,李世民在治國上不拘一格用人才,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采納,著名的諫臣魏征恐怕也隻有在唐太宗的手下才有用武之地,換個不能聽逆耳之言的君主早就被殺頭。
§§21. 觀其奪救,而明間雜之情,可得知也
原文
何謂觀其奪救,以明間雜?夫質有至有違,若至勝違,則惡情奪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於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厲必有剛,有厲而不剛者。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吝嗇,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則惻隱,將赴救則畏患,是仁而不恤者。處虛義則色厲,顧利欲則內荏,是厲而不剛者。然而慈而不仁者,則吝奪之也。仁而不恤者,則懼奪之也。厲而不剛者,則欲奪之也。然則慈而不仁者,則吝奪之也? 仁不能勝懼,無必其能恤也;厲不能勝欲,無必其能剛也。是故,不仁之質勝,則伎力為害器;貪悖之性勝,則強猛為禍梯。亦有善情救惡,不至為害;愛惠分篤,雖傲狎不離;助善者明,雖疾惡無害也;救濟過厚,雖取人不貪也。是故,觀其奪救,而明間雜之情,可得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