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邵《人物誌·八觀第九》
譯文
怎樣才能過能觀察一個人本質中善惡兩方麵相互爭鬥與補充的情況,來了解他存在著哪些互相混雜的性情呢?通常的看法是,人的本質有正反兩個方麵,如果正麵無法戰勝反麵,那麼反麵——即惡的一方麵就會壓倒正麵——即善的一方麵,聽上去這種情況好像是正確的,實際上並非如此。一般人認為仁義這種品質來自於慈愛的性情,但也有充滿慈愛之心卻不講仁義的人;一般人認為講仁義的人一定非常體恤別人,但也有講仁義卻不體恤別人的人;一般人認為辦事嚴厲的人性情一定非常剛直,但也有辦事嚴厲卻並不剛直的人。如果看見可憐的人會流淚,而到了施舍財物的時候卻吝嗇起來,這就是隻慈愛卻不講仁義的人;如果看見別人處境危急就會產生同情,而需要前往救援時卻畏縮不前,這就是隻講仁義而不去幫助別人的人;如果講大道理時神情嚴肅,而一但受到利欲的引誘,內心卻非常脆弱,這就是嚴厲卻不剛直的人。因此,慈愛卻不講仁義,是因他吝嗇的醜惡性情占了上風;講仁義卻不體恤別人,是因為他恐懼怕事的醜惡性占了上風;辦事嚴厲卻不剛直,是因為貪圖利欲的醜惡性情占了上風。所以說,如果一個人的慈愛不能壓過吝嗇之心,他就不會講仁義;如果仁義卻不能戰勝利欲的誘惑,他就不能做到剛直不阿。因此,如果不講仁義的性情占了上風,那麼即使他的能力再強,也隻會使他作繭自縛;如果貪婪的性情占了上風,那麼他就會用這種勇猛的性格去做壞事。有時也會發生性情善良的人救助壞人的事情,但這種善舉還不至於會變成壞事;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有深厚真摯的感情,那麼即使偶爾互不尊重,也不會導致兩個人徹底決裂;如果是為了幫助善良的人,為了把正義的事業發揚光大,那麼就算以極端嚴厲的態度對待壞人,也不會有大的害處。因此通過觀察一個人內心中,善心與惡念相互消長的情況,分辨他善惡互相摻雜的性情,就可以對他進行認識與鑒別。
縱橫家智慧故事
有善而不仁的人、仁而不恤的人,也有本性為善,卻在無意之中救了惡人,辨別一個人的善惡仁厚,不能依平常時間的一般表現,隻有在關鍵時刻,才見人真性情。
《東田傳》有東郭先生遇狼的故事,講了善良仁慈的人救了一時間裝作柔弱可憐的狼的故事。東郭先生,趕著一頭毛驢,背著一口袋書,到到一個叫“中山國”的地方去謀求官職。 突然,一隻帶傷的狼竄到他麵前,哀求說:“先生,我現在正被一位獵人追趕,獵人用箭射中了我,差點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裏,將來我會好好報答您的。”
東郭先生當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這隻受傷的狼很可憐,考慮了一下說:“我這樣做會得罪獵人的。不過,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辦法救你。”說著,東郭先生讓狼蜷曲了四肢,然後用繩子把狼捆住,盡可能讓它的身體變得小些,以便裝進放書的口袋中去。
不一會兒,獵人追了上來,發現狼不見了,就問東郭先生:“你看見一隻狼沒有?它往哪裏跑了?” 東郭先生說:“我沒有看見狼,這裏岔路多,狼也許從別的路上逃走了。” 獵人相信了東郭先生的話,朝別的方向追去了。狼在書袋裏聽得獵人的騎馬聲遠去之後,就央求東郭先生說:“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讓我逃生吧。”仁慈的東郭先生,經不起狼的花言巧語,把狼放了出來。不料,狼卻嗥叫著對東郭先生說:“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現在我餓極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讓我吃掉你吧。”說著,狼就張牙舞爪地撲向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徒手同狼博鬥,嘴裏不斷對狼喊著“忘恩負義”。正在這時,有一位農民扛著鋤頭路過,東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講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負義要傷害自己的事,請農民評理。可是狼卻一口否定東郭先生救過它的命。老農想了想說:“你們的話,我都不相信,這隻口袋這麼小,怎麼可能裝下一隻大狼呢。請再裝一下,讓我親眼看一看。” 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團,讓東郭先生重新用繩子捆起來,裝進了口袋裏。老農立即把口袋紮緊,對東郭先生說:“這種傷害人的野獸是不會改變本性的,你對狼講仁慈,簡直太糊塗了。”說罷,掄起鋤頭,把狼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