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觀其感變,以審常度
原文
何謂觀其感變,以審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將欲求之,必觀其辭旨,察其應讚。夫觀其辭旨,猶聽音之善醜;察其應讚,猶視智之能否也。故觀辭察應,足以互相別識。然則論顯揚正,白也;不善言應,玄也;經緯玄白,通也;移易無正,雜也。先識未然,聖也;追思玄事,睿也;見事過人,明也;以明為晦,智也;微忽必識,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測之益深,實也;假合炫耀,虛也。自見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餘也。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憂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亂而垢雜;喜色,愉然以懌;慍色,厲然以揚;妒惑之色,冒昧無常;及其動作,蓋並言辭。是故,其言甚懌,而精色不從者,中有違也;其言有違,而精色可信者,辭不敏也;言未發而怒色先見者,意憤溢也;言將發而怒氣送之者,強所不然也。凡此之類,徵見於外,不可奄違,雖欲違之,精色不從,感愕以明,雖變可知。是故,觀其感變,而常度之情可知。
——劉邵《人物誌·八觀第九》
譯文
怎樣通過觀察一個人是否聰明,來分析他在哪些領域會獲得成功呢?“仁”,是道德的基礎;“義”,是對道德的自我約束;“禮”,是道德的具體表現;“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導。而“智”來自於人的聰明。聰明對於人來說,好像是白天的太陽,夜晚的燭火那樣重要。越聰明的人知識麵就越廣博,但是要想達到知識淵博是很困難的。這樣看來,勤奮學習某方麵的知識,不一定都能成才;既便成才之後,掌握了高超的技術才能,卻不一定能理解深刻的理論;既做精通理論又能言善辯,卻不一定具有“智”的品質;既使是有了智慧,能夠處理各種事務,卻不一定能掌握普遍性的真理——“道”;隻有對“道”進行深入的思考,才能通曉世上的一切事情。因此,勤奮好學比不上掌握技術才能;有技術才能比不上精通理論;精通理論比不上富有智慧;有智慧比不上對“道”有所把握。“道”這種東西,在天地循環變化、神秘莫測,我們很難說清它到底是什麼。因此隻能另外討論在“道”之下的各種才能與品德。當幾種才能品德各自發揮作用時,以“仁”最為出色。而當把這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就應該以“聰明”為主導。因此,如果人們用聰明來指導“仁”,人們就會前來投靠。用聰明來指導“義”,就會戰勝一切對手;用聰明來指導“理”,就會通曉事物的道理。如果沒有聰明作主導,人們就會一事無成。所以,沒有聰明指導時,人們隻能追求空泛的名聲,顯得名不符實。沒有聰明指導時,人們在辯論演說中就舉不出深刻的道理而顯得煩瑣雜亂;沒有聰明指導,玩弄權術就會顯得虛假詭詐。因此,如果能力相等的人共同學習,聰明的人就會成為英雄;如果道德品質相同的人共同行事,那麼通曉一切知識的人會成為聖人。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人。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是否聰明,就會知道他能在哪些領域取得成功。
縱橫家智慧故事
縱橫家在選拔人才上的見解之一是:通過觀察一個人是否聰明,來判斷他會在哪些領域取得成功,判斷他的能力有什麼缺失。不聰明自然成不了大事,僅僅有聰明也不會成為令人敬仰的英雄。
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隻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製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趙普。
趙普讀書不多,自幼學習吏事,這令他的政治生涯基本順遂,並無大的波折,但是也令他不能成為百姓令人念念不忘的造福於民的人。陳橋兵變,趙普在其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這些事是弄刀舞槍、迷信武力的將領,包括趙匡胤在內都計慮難周的。建立北宋政權之初,趙普就一再以石守信等執掌禁軍為憂,並說細察石等皆非能統馭部下之將才,一旦部下也來個黃袍加身,情況就不妙了。宋太祖頗然其說,並詢以和平解決和長治久安之策,於是,趙普提出了“稍奪其權、製其錢糧、收其精兵”的方針。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起因,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他所佐治製定的鞏固中央君主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方針、政策,對於結束長期政治動亂、實現中原統一是有貢獻的。對於深刻的消極後果來說,他同樣是負有曆史的責任.作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學問,而以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當然妨礙他作出更積極的貢獻。趙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動了五十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績,這是最大的缺憾。不能不說隻有聰明而沒有從中提煉出大智慧,隻有政治成功卻無法成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