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觀其所由,以辨依似
原文
何謂觀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純訐性違,不能公正。依訐似直,以訐訐善,純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過節。故曰,直者亦訐,訐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則同,其所以為宕則異。然則何以別之?直而能溫者,德也;直而好訐者,偏也;訐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節者,通也。通而時過者,偏也;宕而不節者,依也。偏之與依,誌同質違,所謂似是而非也。
——劉邵《人物誌·八觀第九》
譯文
怎樣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動機,來認識他的所做所為與心中所想是否表裏一致呢?如果僅僅以揭發別人的隱私為目的來觀察別人,是違背人之常情的,這樣估不能算是公正待人,因此,當麵揭露別人的隱私,看上去很正直的行為,實際上這是在攻擊好人,斥責良善之輩。如果有意放縱自己,這種行為看上去很自由,但卻不能使人步入正道,因此,這種有意放縱自己的舉動看上去很灑脫,仿佛看清了一切人情世故,但實際上是行為傲慢,生活沒製。所以說,正直的人愛斥責別人的過失,好揭發別人隱私的人也愛斥責別人的過失,他們的斥責看起來是相同的,但斥責別人的原因是不一樣的。灑脫通達的人放縱不羈,放蕩的人也放縱自己,他們放縱的行為相同,但放縱的原因是不一樣的。那麼怎樣才能區別他們之間的不同呢?性格正直而又溫和的人具有中庸的美德;性格正直卻好揭短的人就有錯誤的傾向;喜歡斥責別人而自己品性又不正直的人,就是表裏不一、似是而非的人。能疏導自己的情緒,行事又有節製的人,就具有通達的性格;通達得過分了,就產生了錯誤的傾向;放縱而不節製自己的,就叫做表裏不一的人。錯誤的傾向和表裏不一,這兩者的表現是一樣的,但性質卻是不同的,這二者都是似是而非的表現。
縱橫家智慧故事
要看懂一個人的品性如何,並不隻是看他所作的事就可以,還要看他的背後動機。所以才有大奸似忠的說法。挑撥離間陷害忠良的人跟耿直嚴肅的人或許表麵看來所作的事都是在指責別人,但是看二者的動機就可以看出是不是表裏如一了。
北宋末年任禦史中丞,與宋徽宗、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的秦檜是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後任宰相,前後執政十九年。秦檜撥弄是非,造謠離間,出賣同他共事的大臣。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要求離開右相的職位。宋高宗趙構問他:“誰可代替你呢?”張浚不說。趙構又問:“秦檜怎麼樣?”張浚說:“與他共事,才知他不光明磊落。’趙構說:“那就用趙鼎。”趙鼎接替了張浚的宰相職務。後來張浚受到迫害,要把他安置在嶺南,趙鼎就約同事解救,與大臣張守麵奏趙構,每人都千官萬語為張浚求情,唯獨秦檜一言不發,原來趙鼎、張浚很合得來,張浚先任宰相,竭力引薦趙鼎。他們曾討論過人才問題.張浚激動地談秦檜“善良”。趙鼎說:“此人得誌,我們就無所措手足了,”張浚不以為然,所以也引薦過秦檜.後來知他不光明正大,就不再推崇他了.秦檜因此懷恨張浚,用挑撥手法告趙鼎說:“皇上想召用你,而張浚拖延扣留。”這就激怒趙鼎去排擠張浚。秦檜在樞密院隻聽趙鼎的指使,而趙鼎素來就討厭秦檜,經他這一撥弄,趙鼎反而對他深信不疑,最後他們都被秦檜所排擠。趙鼎與張浚晚年在福州相遇,談及此事,才知都被秦檜出賣了。
《宋史》中所說,秦檜陰險如懸崖陷阱,深危莫測.群臣討論政事,還沒有據理力辯,他用一兩句話就否定了.李光曾與秦檜爭論,發言稍微觸犯了秦檜,秦檜就不說話了.等李光說完,秦檜慢慢地說:“李光沒有作大臣的禮法。”趙構聽後,對李光十分生氣。這樣,秦檜的目的就達到了。
§§25. 賢否之察,實在所依
原文
是故輕諾,以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速。麵從,似忠而退違,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權,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內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正言,似訐而情忠。夫察似明非,禦情之反,有似理訟,其實難別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實。故聽言信貌,或失其真。詭情禦反,或失其賢。賢否之察,實在所依。是故觀其所依,而似類之質可知也。
——劉邵《人物誌·八觀第九》
譯文
因此,有的人輕易向別人許諾,看上去很講義氣,實際上很不守信;有的人辦事時經常變換方法,看上去很有能力,實際上收不到一點兒效果;有的人專喜歡刻意進取,看上去似乎善於觀察事物,實際上隻會添亂;有的人表麵上很順從,看上去挺老實,背地裏卻固執己見。這些都屬於似是而非的表現。也有似非而是的情況。有的人手中掌握很大的權力,看上去像是濫用權力的奸臣,實際上他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有的人非常聰明但不外露,看上去似乎很愚笨,實際上他卻很精明;有的人具有博愛的胸懷,看上去這種愛非常空泛,但實際上這種愛非常深沉淳厚;有的人愛講真理,說實話,看上去總是在譴責別人,實際上他非常真誠,都是為了別人好。所以我們要認真觀察,辨別清楚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不同表現,掌握真實情感的正反兩種情況。這些道理看起來很容易弄懂,但實際上則非常難以區別,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又有誰能分辨假象下的真實情況呢?所以要是僅僅聽對方的話,輕易就相信對方的神色表情,有時就會失去對真相的了解。要是懷疑真相而去相信假象,有時就會失去真正的人才。所以觀察辨別一個人是否賢明,必須看他外在的行為舉止,表現了他什麼樣的動機。因此觀察他的內心動機,就可以知道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縱橫家智慧故事
大智如愚,大音希聲。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又怎麼能輕易分辨真與假呢,所以聖人說,聽其言而觀其行。縱橫家識別真相與假象的方法在言行之外還觀察其內心的動機。有的人愛講真理說實話,不知忌諱,如果因此而懷恨在心,那就錯過了真正的肺腑之言了。
漢朝初年馮唐擔任漢文帝劉恒的侍從長官。漢文帝即位之前,曾被漢高祖劉邦封為代王,在代地居住了十七年,因而熟悉這一地區的曆史和風土人情。有一次,漢文帝乘輦車經過郎署,問馮唐說:“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馮唐據實回答。文帝又問:“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祛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於巨鹿(今河南平鄉西南)下。今吾每飯,意未嚐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李齊征伐巨鹿立功,為文帝所景慕。馮唐卻答以“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文帝問:“何以?”馮唐回答說:我祖父在趙時為將,了解李牧;我父親原為代地之相,了解李齊,“知其為人也”。文帝聽了馮唐的說明很激 “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馮唐卻譏諷道:“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文帝猛然聽到逆耳之言,轉身便進入宮中。過一會兒,文帝宣召馮唐進宮,說:“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頗、李牧也?”馮唐借機發表具體意見,首先指出,古時候國王遣將出征,跪著推動出征將軍車輪,並說國門以內的事,我來決定;國門以外的事,由將軍決定;軍功爵賞都由將軍在外決定,回朝時再稟奏。這並非空話。我祖父說過,李牧當趙國將軍時,駐屯邊境,軍市之租用來犒賞戰士,在外賞賜不用申報中央。現在我聽說,魏尚當雲中郡守,軍市之租都用來犒賞士兵,還經常個人出錢宰牛,款待賓客軍吏舍人,所以“匈奴遠避,不近雲中之塞”。匈奴曾人侵此地,魏尚統率車騎兵抵禦,殺獲甚多。軍隊士兵都是農家子弟,哪裏懂得什麼軍中的文書?而終日力戰,斬首俘獲,向軍府報功,“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其賞不行,吏奉法必用。”我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且雲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由此言之,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