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 3)

——劉邵《人物誌·八觀第九》

譯文

每個人都想超過別人,都想比別人強,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人們都非常厭惡別人自誇,自誇就是想超過別人。因此,要是有誰自誇長處,就會招來別人的嫌惡。這就是所謂的炫耀自己的長處,就會招人厭惡。每個人都想成功、取得勝利,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人們都喜歡別人謙虛,謙虛表示自己不如別人,甘居人下,甘居人下就有謙讓的意思。因此無論是聰明人還是笨人,得到別人的謙讓都會非常高興。這就是所謂謙虛退讓,甘居人下就會討人喜歡。掩蓋自己的不足,顯示自己的長處,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要是有人觸犯了另一個人的短處,那個人就會覺得像被罩子蓋住了,感到憤悶與難受。這就是所謂揭別人的短就會惹人生氣。嫉妒、攻擊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是人之常情。要是自誇不已,使別人討厭自己,雖然會招來憎恨,但也不會招惹更大的禍患。而如果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對方的短處,這也就是所謂的既自我誇耀又觸犯了別人的忌諱,就會招致別人妒忌。以上這6種情況都源自於自大的心理。所以賢明的君子在待人接物時,不會計較別人對自己的冒犯,不計較就會顯得謙虛退讓,這樣就不會受到傷害了。但是見識淺薄的小人卻不是這樣,這種人既不能正確地審時度勢,又要求別人聽自己的;他們假裝敬愛別人,以這種態度來使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要是別人不經常邀請他去作客,他便會認為對方輕視自己;如果別人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就會懷恨在心。因此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情緒和欲望,可以辨別他的內心,可以知道他究竟是心胸寬廣的賢者還是粗陋醜陋的小人。

縱橫家智慧故事

人都有七情六欲,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情緒和欲望,來辨別他是賢者還是小人,這是縱橫家的高明之處。

孔光是孔子十四代孫,西漢成帝時,他擔任西漢尚書令,掌管樞機十多年,有眾多可稱道的事。

他向皇帝提了意見或建議後“輒削草稿”,不“章(彰)主之過以奸(求)忠直”。皇帝有缺點或過錯,尚書能予以提醒,這本身就值得稱道;而提了意見後即銷毀文稿,不顯示自己高明和不貪求忠直的名聲,當然更值得稱道了。

《詩經》“有所薦舉,唯恐其人之聞知”。孔光在皇帝身邊,向朝廷薦舉人才自然比較容易。但他每次薦舉人才,都唯恐被薦舉者知道,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拒絕私謝,不要人家記自己的恩德。《詩經》上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孔光這種不圖感報的意識及其行為自然值得稱道。所以說,孔光的“唯恐其人之聞知 ”反映了他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認為自己所做的“這是我應該做的”而已,從根本上否定了公事私謝的必要性。 孔光主動向朝廷推薦人才不圖私謝,別人找上門來,求他推薦,史書有所記載。孔光是學官出身,弟子眾多,他本來就樂於薦賢舉能,居宰相高位後,原來的弟子找上門來,“幾(冀)得其助力”,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學生們想“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他們的孔老師卻“終無所舉薦,至或怨之”,就是不給跑官者官當,怨怪我也不給。史書上於是給孔光大書了一筆:“其公如此”。

§§29. 觀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

原文

何謂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訐,剛之失也厲,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訐,無以成其直;既悅其直,不可非其訐;訐也者,直之征也。剛者不厲,無以濟其剛;既悅其剛,不可非其厲;厲也者,剛之征也。和者不懦,無以保其和;既悅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無以守其介;既悅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徵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長也;有長者必以短為征。是故,觀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

——劉邵《人物誌·八觀第九》

譯文

怎樣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短處,來知道他的長處呢?才能有偏頗的人,都有自己的缺點。由此推論,性格正直的人缺點在於好斥責別人而不留情麵;性格剛強的人缺點在於過分嚴厲;性格溫和的人缺點在於過分軟弱;性格耿直的人缺點在於拘謹。然而,正直的人如果不抨擊邪惡,明辨是非,他也就稱不上正直了,既然喜歡他的正直,就不要全盤否定他好責人過。好責備人恰好是正直的標誌。剛強的人如果不嚴厲,也就稱不上剛強了,既然喜歡他的剛強,就不要責備他的嚴厲。嚴厲恰好是剛強的表現。溫和的人如果不軟弱,他也就保持不了溫和的性格。既然喜歡他的溫和,就不要責備他的軟弱。軟弱恰好是溫和的標誌。耿直的人如果不拘謹,他就保持不了耿直的性格,既然喜歡他的耿直,就不要指責他的拘謹。拘謹恰好是耿直的表現。但是,有缺點的人不一定就有優點,而有優點的人,必定要表現出一些缺點。因此通過觀察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缺點,也就可以知道他有哪些優點了。

縱橫家智慧故事

有大誌者多不拘小節,正直剛強的人大多不知變通,可以看出有所長的人,往往有他不足的人一麵。縱橫家的識人方法之一就是從不足觀察他的長處。

楊素是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隋書·楊素列傳》記載他“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同時治軍嚴整,其部如有違犯軍令者,立斬不赦,而絕不寬容。每次作戰前都尋找士兵的過失,然後殺之。每次多者百餘人,少也不下十幾人。由於殺人過多,以至“流血盈前”,而楊素卻言笑自若。兩軍對陣時,楊素先令一二百人前去迎敵,若取勝也就罷了,如不勝而敗逃者,無論多少,全部斬首。然後再令二三百人迎敵,不勝則照殺不誤。所以楊素的部下對他極其敬畏,作戰時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戰無不勝,稱為名將。楊素當時正受寵幸,隋文帝對他言聽計從,所以楊素征戰的將士,都微功必錄。而其他的將令雖有大功,但都被文官譴卻。所以楊素雖嚴厲凶狠,但由於他能夠恩威並施,所以將士皆願隨其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