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陳勝起義後,陳平投奔魏王咎,為太仆,或則因為陳平長相太英俊,少時又品行不端,所以不少人向魏王進言讒之,陳平離開了魏王咎(11),投奔他處。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帶兵救趙,這時陳平隨了項羽,項羽賜陳平平爵卿。後派陳平帶領原來魏王咎留在楚國的士兵去討伐背叛項羽的殷王,陳平說服殷王投降而還。誰知劉邦這個時候打了過來,殷王又反過來投降了劉邦。項王怒,欲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怕被殺,托使者帶其金子與印還與項羽改投奔劉邦去了。
§§32. 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敗目
原文
夫采訪之要,不在多少。然徵質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故人以為是,則心隨而明之;人以為非,則意轉而化之;雖無所嫌,意若不疑。且人察物,亦自有誤,愛憎兼之,其情萬原;不暢其本,胡可必信。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敗目。故州閭之士,皆譽皆毀,未可為正也;交遊之人,譽不三周,未必信是也。
——劉邵《人物誌·七繆第十》
譯文
采而之言而訪人之事,要點不在於所知之多少。然而不明於其表象與原質的人,隻信耳朵聽到的,不敢信親眼所見。所以,他人以為正確,則我心順隨之而以為正確;他人以為錯誤,則我之意見隨之而轉化;雖然並無嫌隙,心意好似無所疑慮。況且觀察人物,人都有失誤之處,再加愛憎之情相擾,其情由自有萬般不同;不能通達於其根本,豈可定然可信。因此,善於知人者,以其目之所見糾正其耳之所聞;不善於知人者,以其耳之所聞敗壞其目之所見。所以,州郡街巷中之人士,眾皆毀之或眾皆譽之,而不可以之為證據;交往遊學的人士,色貌雖可稱道而其行為不相稱,不一定能確實符合人之所稱譽。
縱橫家智慧故事
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有他優秀的一麵,因此不要隨便否定哪個人。在判斷人才的事情上,更不能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見。
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大夫,勤理政務,荒地得墾,人民富饒,不但人正直、不善結納近臣,故時有毀言謗語;齊威王把即墨(今山東平度縣)大夫叫朝中,對他說:“自從你治理即墨 以來,不斷有詆毀你的話傳到我的耳邊。但是,當我派人到即墨調查了解之後,卻發現即墨的荒地得到開辟,人民富足,官府沒有積壓案件,地方安寧。你之所以受到詆毀,看來主要是沒有賄賂我周圍的人為你說好話。”為了表彰他的政績,賜封他萬戶之地。
阿城(今山東陽穀縣東北)相反,田地荒蕪,倉庫空虛,防務鬆弛,但對阿大夫卻日有美言。齊威王又把阿(即東阿,今屬山東)大夫叫到朝中,對他說:“自從你治理阿地,不斷有稱讚你的話傳來。可是我派人視察阿地之後,發現那裏田地荒蕪,人民貧困。當初趙國進攻鄄(今山東鄄城)時,你不去解救。衛國侵略薛陵(今山東滕縣南),你裝作不知。你如此罪惡累累,卻一直受到表揚,這是因為你用金錢收買了我的左右,讓他們幫你說話。”齊威王當場宣布,將阿大夫及朝中曾吹捧阿大夫者一律烹死。
從此之後,不正之風頓除。齊威王以鄒忌為相國,用田忌為司馬,孫臏為軍師,教兵習戰,以謀征伐。開始稱雄於諸侯。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