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3)

§§33. 若有奇異之材,則非眾所見

原文

夫實厚之士,交遊之間,必每所在肩稱;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毀。故偏上失下,則其終有毀;偏下失上,則其進不傑。故誠能三周,則為國所利,此正直之交也。故皆合而是,亦有違比;皆合而非,或在其中。若有奇異之材,則非眾所見。而耳所聽采,以多為信,是繆於察譽者也。

——劉邵《人物誌·七繆第十》

譯文

實幹而敦厚的人,交往遊學之時,定須一直以忠恕為己任。對在其上者則援助之,對在其下者則推愛之,如果不能周全完備,定然有責備詆毀之言。所以,偏重於其上則有失於其下,便會終究有遭人詆毀者;偏重於其下,則欲上進於政難以迅捷突出。所以,真正能做到色貌與行為各方麵之周全完備,則於國有大利,此是正直之交往。所以,所行皆能合於道而眾人以為正確,亦難免其中有違背道義而私相偏袒;所行皆能合於道而眾人以為錯誤,或許恰恰在於其合於道。如果有奇異之材,則決非眾人所能見識者。因而從耳聞而聽信采納人之意見,以為讚譽者多即以為確實如此,此是察驗人之毀譽之錯謬。

縱橫家智慧故事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出著名的典故,透露出來的正是這個意思。世所罕見的奇才並不是人人都能看到他的長處,所以選擇人才、采納意見時候不能單純選擇那些被廣泛讚譽的,而忽視少數人的看法。

韓信隻知讀書練武,連自己的生活也無法維持。經常穿著破爛,帶著一把劍,四處流浪。實在沒辦法,他隻得到一位當亭長的親戚家去找飯吃。隻住了幾個月,就被親戚指桑罵槐氣走了。出來後,有一次竟幾天沒吃一口飯,餓暈倒在路邊,幸得一位洗衣婦把自己帶來充饑的飯,給他吃了,才未被餓死。

後來,韓信投奔項梁,當了個小兵,算是有了衣食的基本保證。項梁死後,項羽也隻是讓他當了個執戟郎中。韓信幾次向項羽獻計,都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又投奔到劉邦的部下。結果,劉邦也隻是給了他一個小官做。

一天,韓信與幾位夥伴喝了酒,大發牢騷,消息傳給劉邦,劉邦以為他們要叛變,就命令將他們斬首。韓信說:“你劉邦要奪天下,怎能斬壯士呢?”劉邦知道後,將他放了,並與他談了一次話,還升了他一級官,但還是沒有重用他。

蕭何深知韓信是位帥才,這時劉邦正想找人擔當大將的職位,蕭何向劉邦建議由韓信擔任,劉邦根本不聽。蕭何推薦韓信的次數多了,劉邦才答應要重用韓信,但卻沒有一點實際表示。

韓信見劉邦無重用之心,決定離開劉邦,於是一個人離開了部隊。蕭何知道後,急忙帶了幾個隨從追去,直追到月亮高懸半空,才追上韓信。蕭何追上韓信,東勸西勸,才將他勸回漢營。回來後,蕭何又向劉邦推薦韓信,說:“你要奪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劉邦終於聽信了蕭何的勸告,決定拜韓信為大將。拜將那天,跟隨劉邦多年、戰功顯赫的將軍,都以為自己會被拜大將,結果拜的是毫無名聲、一點戰功也沒有的韓信,大家都愣住了。

後來,韓信因戰功卓著,被封為齊王,劉邦還將齊地作為封地授給他。飽受饑寒交迫的韓信,得到封王的優厚待遇,便死心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巨大功勞。

§§34. 苟不明賢,疏善善非

原文

夫愛善疾惡,人情所常;苟不明賢,或疏善善非。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以其所是,順己所長,則不自覺情通意親,忽忘其惡。善人雖善,猶有所乏,以其所乏,不明己長;以其所長,輕己所短,則不自知誌乖氣違,忽忘其善。是惑於愛惡者也。

——劉邵《人物誌·七繆第十》

譯文

喜好美好的事物而厭惡醜陋的事物,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在品評人才時不察明他的本質,就有可能忽略了好的方麵,而把不好的當作好的。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那些把不好的當作好的人,認為即使對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仍有稱道之處。把對方可稱道之處拿來,恰好與自己的長處相投合,於是不知不覺就與對方情投意合,而不覺得對方醜惡了。而好人雖然有長處,卻仍有不足不處。能看到對方的缺點,卻難以發現自己的長處,能看到對方的長處,卻難免因此更加輕視自己的不足。這樣兩人的誌趣不合,就會忽略忘記對方的好處。這是受到個人的愛惡之情的幹擾而產生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