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 / 3)

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已經是“十有二存”了。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盡快的恢複和發展,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嚐複言軍旅”。同時,劉秀連續下達了六道釋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劉秀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並郡縣。光武帝下詔:“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到劉秀統治的末期,人口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36. 人材不同,成有早晚

原文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無智而終無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為雋器者。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夫幼智之人,材智精達;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緒。故文本辭繁,辯始給口,仁出慈恤,施發過與,慎生畏懼,廉起不取。廉潔而不妄取財物。晚成者奇識而舒遲,終暗者並困於不足,遂務者周達而有餘。而眾人之察,不慮其變,是疑於早晚者也。

——劉邵《人物誌·七繆第十》

譯文

人的材質不同,事業成功便有早晚。有早智而少年得誌的;有晚智而大器晚成的;有年少時本無智,最終也無所成就的;有年少時具備良好才能終究出類拔萃的。這四者的道理不能不加以考察。早年智力發達的人,才能智慮精微明達,這些在其幼年時期都已嶄露頭角。所以文章精妙的,起於幼時辭句紛繁;辯才無礙的,開始於幼時言語敏捷。仁的品德,見於幼時慈悲體恤;慷慨好施,發端於幼時舍得給與;謹慎為人的,來自幼時多所畏懼;清廉處世的,萌生於幼時不妄索取。智力早熟的人,易於領悟而反應敏捷;大器晚成的人,見識奇特而智慮舒緩。終生愚暗的人各方麵都表現出才智不足;終成事業的人,諸事精通而成就可觀。然而眾人不能明察,不考慮前後之變化,此是因為對成就有早有晚不能明察。

縱橫家智慧故事

期期艾艾是形容一個人口吃的成語,“艾艾”來自三國時魏將鄧艾的故事。鄧艾就算是一位早慧後又真正出類拔萃的人物,當然,能遇上善於識別人才的司馬懿才是關鍵。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荊州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誌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幹等下級官吏,以後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於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但因為口吃,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於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並不表示感謝。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裏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征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