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3 / 3)

品飲烏龍茶時,拿看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細品其味。特別是武夷岩茶和鐵觀音有一種茶香,聞香時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遠及近,來回往複,即覺陣陣茶香撲麵而來,品飲時甘香適口,餘韻不絕。

紅茶飲用方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一般說,各類功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衝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於飲用,習慣采用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添加其他調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種。我國絕大部分地方飲紅茶采用“請飲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調料。但在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裏加牛奶和糖,使營養更豐富,味道更好。在我國西藏、內蒙古,這種飲法更為普遍,稱之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是:

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衝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後把茶湯倒入茶杯中,衝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花茶飲用方法

花茶,大多是選用芳香濃鬱的鮮花和經過精工細製的綠茶窨製而成,茶引花香。花茶中以茉莉花茶為多,也最受人們的喜愛。泡飲花茶多用瓷杯,取一撮花茶置幹杯內,用沸水衝泡,加蓋四五分鍾後即可品飲。如飲茶人數較多,往往采用壺飲法,即將適量的花茶置於壺內,衝泡四五分鍾後,傾入茶杯或茶碗中飲用。

花茶的飲法,與普通綠茶相仿,但需特別注意防止香氣的散失,使用的茶具、茶水要潔淨無異味,最好選用白瓷有蓋茶杯,以襯托花茶固有的湯色,保持花茶的芳香。

§§§第五節 茶道之類

禪宗茶道

寺院茶道的興起,最初起源於僧人們的坐禪。僧人們坐禪時晚上不吃齋,又需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所以飲茶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辦法。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發源地是中國。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寺院中還未有飲茶之風。

飲茶最初為藥用,是民間的產物,而後經陸羽對其進行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種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並賦予茶藝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許因為陸羽曾是僧人,後來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許多僧人,如曾收養過陸羽的積公禪師,還有陸羽最交心的朋友詩僧皎然(他們在陸羽對茶道的研究上都給予了很多的幫助),陸羽的茶道逐漸傳入寺院。反過來,由於寺院特殊的生活習慣,陸羽的茶道也漸漸被許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說:“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雲:‘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隸、浙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陸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可見,自寺院茶道興起之後,飲茶之風從南方傳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館。無論民間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好飲茶。

飲茶對於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領悟佛性。茶的儉樸,讓人矜守儉德,不去貪圖享樂;茶道的專注,讓人的精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茶水的清香,讓人尤如喝進了大自然的精華,換來腦清意爽,生出縷縷佛國美景。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

寺院茶道也稱寺院茶禮,有一套很嚴格的程序。寺院專設“茶堂”、“茶寮”作為以茶禮賓的禮物,專門配備“茶頭”,施茶僧職位,用以接待、禮敬賓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養三寶(佛、法、僧),並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職事變更上,都要舉行飲茶儀式,且有一定的規則程序。寺院茶禮有極為周祥的規定:有安排茶事的專職人員、茶事的固定程式、嚴格的等級、不同的規模運用於不同的場合。茶禮構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於名山,名山多在深山雲霧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樹,也宜於一般茶樹的種植,如武夷岩茶就極負盛名。許多寺院都自種自飲,還可用來招待香客,為之解除疲乏。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就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