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天氣的人

財經

每天我們都要談論天氣,現在,很多人還從中發現了賺錢之道,而且頗具創新性。

不久前,Facebook的事件功能新增了“天氣預報”,幫助用戶提前規劃聚會等事件。穀歌則計劃根據用戶的全球定位發布廣告和相應的天氣情況。借助移動終端的火爆,氣象服務App在中國也賺足吆喝。墨跡天氣的用戶已經過億,新浪天氣通的用戶也超過了6000萬。

重慶人姚智則與李寧、Kappa、森馬等數百家企業開展合作,為它們提供長期和中短期的天氣預測信息,例如季節的起止時間、節氣氣候和強冷空氣預告等。對商家而言,這能幫它們更科學地對生產銷售做出長遠計劃。

姚智是北京維艾思氣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作為中國氣象局的下屬企業,這家2000年成立的公司是國家氣象中心對外進行商業氣象服務的唯一窗口企業。“你覺得有什麼行業是完全不受天氣影響的嗎?”對於自己正在操盤的這樁生意,姚智躊躇滿誌。

“政府做什麼,我們就不做什麼”

早在2002年底,上海的多家媒體就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79人獲得氣象服務經紀人資格證書,他們將成為第一批真正“看天吃飯”的人。所謂氣象服務經紀人,相當於中介,他們推銷氣象部門的氣象信息,挖掘潛在客戶,同時代表客戶向氣象部門提出“定單”。

不過,這項試驗不久就宣告失敗。究其原因,“多數人都覺得氣象信息應該是公益的、免費的,無法接受有償服務。”姚智表示。

依托氣象局的背景讓維艾思占盡資源優勢,並嚐到甜頭。目前維艾思為企業定製的一套全年精細化預報方案已從最初的8000元漲到3-5萬元,公司年均業務增長率超過30%。

“政府做什麼,我們就不做什麼。他們不做什麼,我們則做什麼。”姚智說,維艾思的服務包括氣象災害預警、數值預報產品加工、旅遊氣象預報、海洋氣象導航、城市環境氣象及法律取證等。主要客戶則都來自交通、能源、天氣風險管理、零售與物流四大板塊。

以鐵道部為例,自2006年與維艾思合作以來,後者提供的氣象服務成為其日常運營和防洪調度的重要參考。去年維艾思又為鐵道部開發了短臨服務係統,“能精確到客戶工程規劃區域、作業區域和運輸線路等局部地區的高精度預報”。

與此同時,跨國氣象公司早就對中國虎視眈眈了。美國國際氣象服務公司和日本天氣新聞公司都在廣東、上海開設了分支機構,從事遠洋導航氣象服務。日本的氣象信息服務公司吞下了上海和廣州等地70%以上遠洋航運公司的氣象業務,新西蘭氣象服務公司則成為了南方航空公司導航服務的提供商。

眼下維艾思麵臨的問題是,公司的性質決定了其隻能做氣象信息公益化之外的補充,收費標準主要還是按信息獲取的成本比例收取,“隻能實現略有盈餘,盈利不到10%。”而由於氣象資源被氣象局壟斷,“如果不依托氣象部門,很難獨立出來單幹。”

投入1元,可以得到98元回報

2012年,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開始與天氣風險管理公司Metnext合作。這是一家由法國氣象局和歐洲交易所合資成立的公司,旨在為企業應對氣象災害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

家樂福有上萬種商品,其中一大部分是氣象敏感商品,每天的進貨量、在一天中的什麼時段進,都直接取決於當天的天氣狀況。而Metnext提供的精確到以小時為單位的天氣信息,為避免商品脫銷或滯銷提供了決策依據。

而早在2005年,台灣的各大便利店就已開始向專業的氣象預報公司購買天氣分析報告。通過POS機,最新的氣象資訊每6小時更新一次。便利店的店長根據預報判斷今天該訂什麼產品,這也是“店長學”的基本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