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統計表明,氣溫相差1℃或降水量增減1毫米,反映到商場的客流和銷量都有明顯變化,這在服裝、家電和飲品等快銷行業尤其明顯,這就是經濟學界所謂的“一度效應”。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氣象經濟學家研究發現,氣溫達到22℃,啤酒開始勁銷,之後氣溫每上升1℃,大瓶裝的啤酒每天就多賣230萬瓶;氣溫升至24℃,泳裝開始走俏;超過30℃,冰淇淋因為不解渴而銷量下降,飲料則會大賣。

在西方經濟學界,德爾菲氣象定律將天氣變化的商業價值計算得更為數字化:企業在氣象信息方麵每投入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

零售巨頭們當然不會放過這些能顯著增加營收的機會。日本的天氣谘詢公司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出“黴變指數”、“耗電指數”、“冰淇淋指數”、“泳裝指數”、“支氣管哮喘指數”等一係列氣象指數,作為企業確定生產營銷計劃的重要依據。

“出乎預料的天氣狀況能在短時間內促進某些產品的銷售。”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皮納說,“一個陰冷的雨天可能很適合看電影,24℃的天氣適合外出就餐。根據地方天氣,穀歌可以提供更多精準的廣告,比如當天氣狀況合適時,提醒消費者準備泳衣、新滑雪板或雪鞋。”

為天氣上保險

在國外,專業氣象服務的盈利模式已經十分成熟。美國的商務天氣領域是一個有400多家公司的大行業,年收入達到50億美元。

航空公司需要知道風是否攜帶火山灰,建築公司希望在攪拌混凝土時不要下雨,公共事業部門需要預測特定時段電網的負荷,法庭需要根據氣象公司提供的數據判斷傷害事故是否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盡管政府氣象部門可以提供公眾氣象信息,但近幾年來隨著極端氣象狀況頻繁威脅全世界的商品市場,多數的交易商、對衝基金和企業都聘請了專門的氣象學家,或者通過全美400餘家商業氣象資訊提供商獲取特定的氣象資訊。

由於任何自然因素都不可能100%預報準確,這條產業鏈上還衍生出另一樁更為複雜的買賣——天氣保險。美國的各大保險公司都推出了有關沙塵暴、颶風等惡劣天氣的保險,而由穀歌前員工大衛·弗萊德伯格創辦的天氣賬單公司則將業務瞄準個人客戶,例如農民可在其網站上購買一份保險,如果某個月的氣溫低於特定度數,就能得到保險金。旅遊者可以選定一個度假目的地,花40美元就可以被保證獲得陽光明媚的好天氣,如果期間你淋雨了,天氣賬單公司會支付全額保費。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最早進行天氣衍生品交易,氣溫、日照小時數、降雨毫米量和針對空氣汙染物的期權交易都是其交易項目。此外,天氣狀況本身的波動也提振了金融市場的一個部門:天氣衍生品。它的運作原理與一般的商品期貨相似,隻不過那些慣常出現在人們腦海裏的大豆、玉米,統統變成了看不見摸不著的天氣。

每個月初,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期貨市場主管機構都會根據過去10年當月的氣溫情況,為降溫日數或升溫日數確定初始值。“做市商”會喊出“出價”和“要價”,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後者稍高,這是投資者可以買進或賣出的度數。月底交易所根據實際溫度結算,以華氏1度等於100美元的價格兌現期貨合同。

誰會購買天氣期貨?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例如,一家熱力發電廠在夏天時通過谘詢氣象預報公司得知當年會是暖冬——這必然造成居民用電量的下滑,發電廠的營收會縮減。為了減少損失,發電廠在冬天來臨前大量買進溫度指數,然後在冬天賣出。一進一出,發電廠就能利用賺到的期貨收入抵消部分損失。

根據美國天氣風險管理協會的數據,2010年到2011年,美國的天氣衍生品市場增長了20%,總規模達到118億美元。(鄒夢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