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選美火爆中蘊藏著巨大的利潤,不少人爭著去買國外選美授權,多則30萬元,少則一兩萬元,甚至有的賽事不給錢就拿來做。“比如到香港或是某個太平洋島國,注冊一個世界或者環球模特有限公司,回來就選世界環球模特,組織國際超模大賽,就開始運營了,據說效果還不錯。”
事實上,選美界對效果的衡量,就是能否贏利。隻要能拉來讚助,把活動像模像樣地舉辦下去,就成功了,至於名頭和程序的含金量,已經沒人關心了。
而模特經紀公司在選美大賽中,本土運作所謂的國際概念,找一個就在中國的老外,冒充什麼國外組委會主席,再從國內模特公司租一些正在國內打工的洋模特,特別是價廉物美的獨聯體國家的模特,就成了國際大賽。據一位評委介紹,在某次選美活動中,10個洋模就有6個說俄語。
對選美市場的致命殺傷則來自業內盛行的潛規則。2007年,成都餐飲老板王奎迎娶2005年環球小姐中國區冠軍陶思媛,此舉曾轟動中國選美界,備受外界爭議,原因在於,王的企業就是該次大賽的重要讚助商。早在四川賽區決賽期間,就已經傳出王奎重金拿下陶思媛,點名要她得冠軍的消息。
此後,選美界的潛規則漸成常態,選美冠軍的八卦新聞再也引不起媒體關注了。輿論不再有興趣,中國選美的衰落已經無可挽回。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選美界中的交易標準,影響最大的選美賽事中國區冠軍,隻需20萬元左右,影響平平的,5萬元也可以成交。
在相對規範的歐美國家,操控公開的大型賽事,基本可以進監獄了,但在內地選美市場,人們對這種半公開的交易隻是一笑了之,無人追究。“如果我們自己都要去毀了這個行業的公信力,那這個行業還能走多遠?”張豐說。
生意可以終止,美麗必將永存
內地選美全線沒落的另一麵,是選美機構本身不具備娛樂開發能力,而大陸商業市場又消化不了那麼多的選美冠軍,致使選美冠軍“錢景”慘淡,參賽後又回歸到她原來的生活狀態。
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的選美冠軍,基本上都重複著“今夜星光燦爛,明天煙消雲散”的魔咒。在最初的一兩年,她可能和選美機構有一些合作,比如作為嘉賓出席某些宣傳推廣活動,但機會很少,而且出場費也不高,大約就3000塊錢。而在北京,一個模特的出場價格大概是1500元左右,比一個不入流的選美冠軍更具市場優勢。
“我們沒有真正走得出去的時尚品牌,對模特的需求,並非想象的那樣大。每年產生那麼多冠軍,需要多少品牌支撐?在一個沒有成熟商業造星模式的社會裏,選美的尷尬很明顯。”一位選美評委說。
由於“錢景”暗淡,選美賽事對美女的吸引力越來越弱,比賽中的潛規則更讓真正優質的美女敬而遠之。潛規則越厲害,好苗子就越少,最近連續幾場選美的冠、亞、季軍的照片發布後,都遭遇了網友的吐槽和挖苦。
為了解決選手荒的問題,選美運營商甚至向模特公司買選手,你送來多少選手,我給你多少錢,模特分一點,公司得一點,一個原本嚴肅的選拔比賽,變成了一樁上不了台麵的小買賣。這就是內地選美產業的現狀。
不單單是中國,全世界的選美活動目前都遭遇了選手荒和注意力稀缺的困擾。與國內選美界悲聲一片的現狀相比,來自海外的資深選美人士卻對中國式選美頗為關注。武漢國際旅遊小姐選美現場,來自馬來西亞的資深導演凱特爾對中國選美市場頗為羨慕。
凱特爾認為,全球性的選美衰落隻是周期性的表現,娛樂日趨多元,但經典從不消失,像包括世界小姐、環球小姐、國際旅遊小姐大賽在內的這種相對高層麵的選美活動不可能告別中國,但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相對成熟而透明的運營模式作為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和發現美麗的眼睛,別的都不重要。轉譯成中文,也就是說:“生意可以終止,但美麗必將永存。”(源自《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