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沒有一個宗教不是悲觀主義的,但是,像佛教這樣的徹底悲觀,還是絕無僅有的。”

他意識到,宗教是基於人的命運的悲劇意識的。

所以他說:“總體來講,佛教是悲觀主義的;但是,同世界上別的宗教來比較,其他宗教的悲觀主義當中還蘊藏了一些積極性,隻有佛教是徹底的悲觀主義。悲觀主義就是幾乎否定了生命中所有的價值。”

這句話是有見地的。這裏起作用的是一種強烈的宿命感。宿命感是一種悲劇性的體驗。悲劇性的體驗對一個人的生命體悟可能帶來兩種結果:一是放棄,得過且過。今天的中國人可能主要是沉溺於這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使得人隻看眼前可以得到的和可以享受的一切。而美的書寫正是對於這種狀態的積極超越——建立功業。正因為生命短暫,才以更積極的姿態豐富生命。

而這也是宗教所依憑的。悲劇性的宿命感,是宗教產生的根源,也是宗教試圖解決的問題。從此可以說到遂寧的觀音文化。佛教總體是否定當下生活的價值。當下都是“空”,是“無”。《心經》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金剛經》講,“三十二相皆是虛妄”。但如何解脫呢?一個靠我們自己悟,自己積累功德,以期解脫;還有一個,就是靠大乘佛中那些自度了還來度人的佛菩薩。

徹底的悲觀導致放棄,放棄此生,在另一個世界中尋求幸福。

那些偉大的修行者,則發誓成為救度者,把人度向另一個世界。中國人最相信的就是淨土宗的西方極樂世界。

觀音菩薩就是自度度人的菩薩中最了不起的一位。有部著名的佛經叫《妙法蓮華經》。其中有一章《觀音菩薩普門》講到觀音的功力,說:觀音有種非常了不起的功力,即在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大聲念觀音菩薩,觀音就能聽到,那人就會得到及時的救助和庇佑。

《妙法蓮花經》中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刹,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係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等等,等等。經文很長,不引述了。

問題是,把所有一切都托付給一個菩薩,自己似乎也就不需要那麼努力了。扣一下當下全民閱讀的主題,就是信教也太省心了,連經都可以不讀。反正出了什麼事,都有大慈大悲的菩薩等在那裏,有求必應。所以,今天常見很多聲稱信佛教的人是不讀佛經的。沒有文化的人不能苛求。這種不讀經,隻念念佛菩薩名號就可以算成功德,可以得到福報的方法,本就是為這一類人信教行的方便。但識文斷字的人,不讀經,也求這種方便,或者隻聽教門中人演說,至少在我看來,就有些不可思議。

佛經中相當部分,是佛陀當年傳法的原典,讀一讀有好處。一是接近佛陀的本意,二是可以辨別市麵上流行的佛教的真假。不然,我們的寺廟裏,求聲聞、求正見的信眾難遇,倒是求護佑者眾多。可能有時也覺得這樣太過輕易,隻好多燒香、多布施。殊不見廟裏,香與燭越來越粗大,越來越多。看起來,倒像是佛菩薩也可以拿東西賄賂。前年,我去斯裏蘭卡,那也是個佛教國家,我就特別想看看他們怎麼表達信仰。那裏的寺廟多數都有大而美麗的塔,廟前塔前都有出售香花的攤子,人們去到那裏,先都脫鞋淨手,買了香花,圍著廟或塔手持香花靜穆地行走,然後,再把香花敬獻在佛前。這種情景確實就比較美好。使我不由得想起佛經裏的句子,那是釋迦牟尼的教言:“見佛塔廟,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關於如何信仰與修行,在很多佛經裏,佛陀都有言說。比如《金剛經》。佛的弟子舍利弗問佛陀,怎麼樣修行才有最大的功德?佛說:最大的功德就是手持此經,“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以此福德,勝彼福德”。

這福德是最大的,讀經的功德,比布施上香火的功德大過很多很多。多多少呢?多得太多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數字沒有辦法說。佛經裏麵的數字單位是很大很大的,但佛陀說,還是不夠。看來,佛陀也是提倡讀書的。隻有讀他親口所述的書,才能明理,才能對佛教的教理教義真正有所領悟。

讀經如此,延伸到讀書也是一樣。一個人不讀書,一群人不讀書,一個民族不讀書,結果很糟糕。特別容易被蒙蔽,特別容易被裹挾、被操縱。而且,處於這種境況還毫不自知,還自以為是,要麼成為順民,要麼成為暴民。

宗教信仰也是一樣,要真正的信仰,而不是盲目的信仰。

我以為,建立“書香社會”就是要讓人獲得真正的知識,培養人閱讀和思考的習慣。而閱讀和思考是為了讓人“坐而起行”,建設自己,建設社會。教人讀好書,行善事。雖然,讀好書,特別是有些有思想有美感的書會有點難度,但讀書就是人生的一個部分。人生有哪裏是沒有一點難度的?所以,我建議有能力的人多讀各種原典,少讀二手書。二手的書至少隻是參考與輔助。我們有閱讀能力,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回到原典,回到儒家或者佛教的原典中去呢?回到曆史的、文學的各種學科的原典中去呢?

今天來的大部分人是讀書的,但是都做到讀好書了?還是永遠在哺乳期?老在吃更別說去“行萬裏路”了。因為讀書是求知求智,求知求智的目的,是坐而起行。中國讀書人有一個傳統就是知行合一,重點是要“行”。小到個人,是求人格和思想能力的完善。從佛教看,是求正知正見。從儒家倫理或者今天對知識分子的要求看,是參與社會建設。這確實需要我們更加多地讀書,讀更加多的好書,目的當然是坐而起行,參與一個健康文明社會的建設。那麼,就從我做起,從現在開始,從讀書、讀好書做起,以此參加“書香社會”的建設。

(在遂寧市船山區“蓮香成渝”全民閱讀活動上的演講)